台灣雪巴族–布農族

韓婕

人氣 158
標籤:

布農族人口近4萬9千多人(2006年12月數據),為台灣第4大原住民族,分布面積則居全台第2,僅次於泰雅族。台東縣境主要分布於海端、延平2鄉,人口8千餘人。該族為台灣最典型的「高山族」,其分布海拔為東南亞各民族中最高者,上限可達2,300公尺。

台灣的雪巴族–布農族

布農族又分為:卓社、郡社、丹社、巒社、卡社、5大社群。和泰雅族一樣,沒有所謂的「頭目」,而是以「推舉能人」的方式產生領袖。父系氏族為主的大家族,平均一家人口十多人,最多亦有2、30個人共聚於一堂之記錄。

崇山峻嶺的環境,深深影響布農族人的生活方式與性格。狩獵成為族人主要的生活方式,農業生產則採用較原始的山田燒墾方式。封閉的活動空間,阻隔其與外界的互動往來,因而保有最純淨的古型南島文化。

中央社消息,日治期間,頑強的抵抗曾讓日人頭疼不己,也是台灣所有原住民族中,最晚向日本政府及現代文明臣服的一支。後來,日本政府不得已只好在南橫公路架設兩門大砲,逼迫布農族就範,這兩門大砲目前還留在霧鹿國小。

台東縣海端鄉初來橋頭,豎立著一尊驍勇戰士的石像,他是最後一位抗日英雄「拉馬達星星」,也是最後一位離開高山的布農族人。布農族的拉瑪達星星是著名的抗日領袖,曾經發動逢板事件與大關山事件等。

由於對山的瞭解最深,日治以來布農族即是台灣山岳界的最佳嚮導,近年更成為台灣國家公園最優秀的巡山員,以及海外(如喜馬拉雅山)登山隊的重要成員,有「山神的子民」、「台灣雪巴族」之美稱。

布農族的祭祀與音樂

由於生活環境惡劣,布農族人對大自然十分敬畏,也衍生出繁複的生命禮儀與歲時祭儀。生老病死狩獵農耕皆有一定儀式,每年施行祭儀的日子多達2百餘日。

傳說從前布農族曾經有文字,在一場大洪水中,兄弟倆分別帶著先人留下的寶物避難,負責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將文字流失,從此布農族人便失去了文字。雖然失去了文字,為使祭儀照常進行,不致混淆,布農族人發展出「曆板」,以類文字的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為無文字的原住民文化中之一項異數。

布農族較為外界熟知的祭儀有打耳祭與小米豐收祭。打耳祭為布農族男子成長階段的生命禮儀,通常於每年4、5月間舉行,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祈禱小米豐收歌」是一種必須虔誠吟唱的祭歌,亦是該族人與眾神靈溝通的特有語言。於每年2月舉行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群(Is­-bukbukun)和巒社群(Taki-banua)所吟唱的祭歌,由於吟唱的過程冗長複雜加上擁有著眾多Samo(禁忌)的限制,平添許多的神秘感。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台灣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8至16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布農族拔牙、刺青

早期布農族人也有刺青與拔齒之習俗,布農族人將拔牙當作成年必經的過程,稱為baindusan,在過去被視為是成年禮的儀式,大約在13至16歲時就要施行拔去兩顆門牙,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美的表現。

布農族的坐葬

傳統布農族人認為靈魂永久的脫離軀殼便是死亡,布農族人將死亡分為善死、惡死兩種。布農族人的埋葬方式是行坐葬,並將死者埋葬在自己家中,因此當家中有人死亡,便在屋內依死者身體大小挖掘一四方形且深約四台尺的墓穴。葬禮需在白天舉行,下葬時死者的頭部面向西邊(日落方向),死者生前所用之衣物器具,亦有隨之陪葬者,下葬後在墓穴上蓋上石板。一般家人會為死者服葬5天,喪祭中不食酒肉、不掃家屋、不洗身體,祭日後才解除禁忌。意外死亡的惡死者,則由最先發現者就地掩埋,不舉行任何儀式。

布農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又認為鬼靈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善惡之分。布農族對動植物都是以人的平等態度對待。

舉世聞名的八部合音

1952年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唱法經由日人黑澤隆朝寄至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立即受到當代知名音樂學者的重視,並視之為人類音樂文化中珍奇罕有的音樂奇蹟。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八部合音唱法,改寫了人類音樂起源論,打破西方音樂學家認為音樂起源於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被譽為世界音樂的瑰寶。

布農族由於居住環境較為疏落,聚落多沿溪流而設,所以常以歌聲呼朋引伴,在瀑布與河流呼應之間,所發展出令人驚異的複音及和聲之合唱技巧。而布農族的傳統文化裡並沒有舞蹈,而只有誇耀戰功時的跳躍動作。

「祈禱小米豐收歌」是以虔誠的多聲部和音唱法,從低音漸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布農族認為唱的好壞可預示當年小米是否豐收)。


看著自己親手栽種,一手照顧長大結穗的小米,布農族小朋友高興的上山採收小米。(中央社)


台灣布農族八部和音合唱團「Lileh之聲」去年9月23日應邀在東京日本全國選拔合唱比賽「合唱的迴響」中,以貴賓身分特別表演6曲長達30分鐘以上的演唱。(中央社)

高山的霸主


向左行為三叉山,向右方去嘉明湖,前行去新康山。(中央社)

三叉山大草原。(中央社)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一架美國軍機自菲律賓載運日軍俘虜營釋放的美國軍官返國,墜毀三叉山,機上26名乘員全部罹難,階級最高的是少將。當時為台灣及日本政府交接的過渡期,日本仍發動關山鎮內山地原住民及平地人前往救援,卻遭遇超級颱風肆虐,結果導致26人不幸罹難,除了留下一頁可歌可泣的「三叉山事件」外,也證明布農族才是高山的霸主。

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施添褔教授編纂鎮誌的報告,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9月10日左右,一架美國軍機自菲律賓載運日軍俘虜營釋放的美國軍官返國,卻在中央山脈三叉山東北方約6公里處撞毀。
當時台東廳應美方要求,派遣憲兵、警察和壯民近百人分二陣隊入山協助收屍埋葬。二隊搜索隊在當年9月30日即將於失事地點會合之際,適逢超級颱風過境。

當時參與救難的布農族人,發現向陽山和亞口大崩壁、以及大關山的雲層快速變化,「要變天的前兆」,於是布農族要求大家迅速下山,但是阿美族認為情況不會太嚴重,繼續留在山上。布農族人只好自行下山,只留下一名關山郡員工,死亡的就是這名員工,阿美族只有1人活著下山。

三叉山事件,救難人員以阿美族、布農族、日本憲兵為主,但是死傷最慘重的是阿美族(12名)和日本憲兵(7名),阿美族僅有一人倖存,布農族死一人,主要是阿美族不了解山上氣候。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布農族射耳祭 傳承技藝 重現分享文化
南迴大崙堰塞湖目前無潰壩之虞也不影響魚類迴游
布農族射耳祭 4縣千人參與
台灣屋脊上舉行畢業典禮  霧鹿國小完成壯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