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

【風雲人物】文以載道的地方良吏──曾鞏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因,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記憶力超群,他的弟弟曾肇稱他:「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曾鞏不僅聰慧,而且非常勤奮,南豐縣城南方,盱水河畔有塊石頭被稱為「讀書岩」,相傳就是他讀書的地方。

愛好讀書,從小孜孜不倦的曾鞏不僅「讀萬卷書」,為了增廣見聞,拓展心胸,他還「行萬里路」,18歲時隨父親曾易占遷移至玉山縣(在江西境內),這段期間他周遊當地,寫成了《遊信州玉山小岩記》,描述玉山縣的地貌,包括溶洞、岩石等等。20歲以後,曾鞏更是多年在外遊歷,足跡遍及華中和東南部。

文以載道

曾鞏為文,語言精煉,氣勢雄偉,受到歐陽修的重視和讚揚。歐陽修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曾鞏在文學創作上也是主張文以載道。認為「先道而後文」。基於這樣的理念,曾鞏文章自然淳樸,不重抒情,而且不甚講究文采。他的文章多是議論文和記敘文。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闢,說理曲折盡意。

曾鞏的文章對後世影響很大。理學家朱熹「愛其詞嚴而理正」。明代散文家如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清代桐城派的方苞、劉大槐、姚鼐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為圭臬。

曾鞏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如《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外集》、《隆平集》、《雜職》、《宋朝政要策》等,都是膾炙人口之作。

曾鞏在文學上還有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古籍、史書的編校整理。他校勘過的古籍包括《戰國策》、《新序》、《說苑》、《列女傳》、《陳書》、《李太白集》等。曾鞏除編校古書外,他校過的書都會寫上序文,說明考據源流。曾鞏也非常重視史學,治史態度嚴謹,《戰國策》、《說苑》兩書,若不是經過他的訪求採錄,也許早就散失了。此外,曾鞏還是一個藏書家,珍藏書籍二萬餘卷,僅收集古今篆刻《金石錄》就有五百卷。

地方良吏

宋仁宗嘉佑二年(西元1057)曾鞏中進士,在歷任越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之後,曾鞏開始了地方官的生涯。他曾任越州通判,之後到過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地任職。在此期間,他在地方上施行了許多德政,獲得佳評。

他擔任越州通判時碰上荒年,他讓縣內的富裕人士拿出餘糧,用比官價略高的價錢賣給貧民,又由政府出穀五萬石,貸給農民作種子,有效地使人民渡過災荒,減少生命損失。

在齊州時,他為地方除去不少蠻橫惡霸;據說,當曾鞏調要離齊州時,老百姓還堵住橋頭,關上城門,懇切挽留他繼續在齊州留任。在襄州時,為了不冤枉任何好人,曾鞏親自調查、審問案情,開釋了一百多位無辜良民。

作為地方父母官,曾鞏能從學術的殿堂走出來,實實在在的扮演照顧百姓,關心百姓疾苦的角色,所以深受人民愛戴。

元豐六年(西元1908)四月,六十五歲的曾鞏逝世於江陵府。過了近二百年,到南宋理宗時,追謚文定,所以後來人們就稱他為「文定公」。@*(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