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餘人力減少 中國2年後缺勞工

【大紀元7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七日電)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據中國社科院最新發布「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提出中國正接近「路易斯轉捩點」,意指當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減少時,工資會開始大幅上漲,並預估中國2年後將開始面臨全國性的勞工短缺問題。

中經院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情勢週報」中,整理分析中國的勞工短缺問題。

中經院引述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最近對中國農村勞動力利用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農村勞動力的供應,並不像普遍認為的那樣充足。

中國這次調查覆蓋17個省的2749個行政村,調查結果顯示有 74%的村莊已再沒有可以進城打工的剩餘勞動力,只有 25%的受調查村子表示,它們還有一些40歲以下的勞動力剩餘。

令人矚目的是,在相對貧窮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廉價勞工的供應也正日益減少,這顯示,勞力短缺正從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蔓延到勞力輸出的內陸地區。

中國社科院依調查結果,提出中國正接近所謂的「路易斯轉捩點」(Lewisian turning point),即由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的時代轉變的論點。

「路易斯轉捩點」的依據,是諾貝爾獎得主路易斯(Arthur Lewis)的理論。路易斯說,當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越來越少時,發展中國家的工資,就會開始大幅上漲。

中國社科院報告表示,中國經濟即將面臨勞力短缺問題,到2009年,中國將開始面臨全國性的勞工短缺問題,甚至連農村地區都可能出現勞動力短缺,比此前社科院預測2010年,中國將面臨勞力短缺的問題提前出現。

事實上,東部沿海地區幾年前已出現民工短缺現象,隨後農民工工資加快成長,據「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3年至2006年,農民工的人均月工資從 781元(折合102美元)漲到953元(折合125美元)。以年增率觀察,2004年農民工的人均月工資成長2.8%,2005年成長6.5%,2006年成長11.5%,成長速度逐年加快。

中經院引述分析表示,勞動力成本增加,觸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外國投資者紛紛離開這個「世界工廠」,到別處尋找更廉價的勞工,這將迫使目前嚴重倚賴出口導向、勞動密集加工製造業的經濟,進行徹底的結構調整。

相關新聞
國際工會聯盟:中國勞工易受剝削
中國報奴工事件迴避政治制度問題
調查山西黑磚廠 童工竟被勞動部門轉賣
30年計生政策 中國將面臨勞工短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