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研究:地震海嘯造成黃石公園地熱噴泉

【大紀元1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鍾伶編譯報導)美國科學家推論: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應是13000年前造成現今世界知名地熱噴泉的成因。

例如黃石國家公園內黃石湖的北岸有個瑪莉灣火山口,即是此種地震海嘯引起的噴發所造成;噴發帶出的碎石、岩屑遍佈至好幾英里之外。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一位地理觀測員麗莎.摩根(Lisa Morgan)在一場科學家的聚會中指出,黃石湖曾因地震搖動7700萬立方呎的水量,海嘯巨浪造成目前的地下湧泉系統。她說,14000年以來黃石國家公園區域內發生了約20次的地熱噴爆,以致遺留多個比足球場還大的火山口,像知名的黃石地標瑪莉灣(Mary Bay)、濃濁湖(Turbid Lake)、印地安池(Indian Pond)等,都恰好位於黃石湖的北岸;那時岩漿受壓擠欲噴發時瞬間將淺層水加熱成蒸氣一塊兒衝破地表,產生地動天搖的震撼。

黃石公園大約每隔兩年會有一次小型地熱噴發,據美國地質調查所評估並不具危險性。但在1989年時的大型噴爆,諾里斯盆地內的豬肉排噴泉將碎石飛出逾 200英尺那麼高。目前地理學家仍持續研究黃石公園內每隔大約700年的大型地熱噴爆。據摩根觀測員猜想,瑪莉灣在成型時至少遭遇兩次海嘯淹沒後再承受熔岩的摧殘,才有現今所見綿延3英里多的黃石湖北岸;當時噴出的岩漿圓柱也許達1英里高,散落的碎石餘燼遍佈18平方里之廣。她說,那個時候應該不會有人想親臨現場吧!

黃石公園內的間歇火山成因曾有許多假說,但地理學者傾向採取此種海底地熱爆發的推測說法。要正確預測是否仍有地熱噴發以及何時發生極為困難,但相關地理學者均認為對黃石公園的特殊景觀持續研究探討是值得的。(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