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主導中國政策 德中關係可能再度緊繃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德國與中國的外長上週在柏林握手言和,德國環境部長今天也預計出訪中國,展開兩國關係正常化以來的破冰之旅。不過在現任總理梅克爾的主導下,德國強調「價值導向」的人權外交,隨著奧運年全球的目光集中在中國,德中關係還是隨時有再度緊繃的可能。

出身東德的梅克爾本行是物理學家,歷經東歐民主運動的洗禮,德國統一後開始參政,一路扶搖直上在兩年前贏得大選。與前任總理施若德現實的政客作風不同,梅克爾施政風格強調務實和前後一貫的理念,就任後不論與死對頭社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振興德國的經濟,或擔任歐盟和八大工業國輪值主席的外交折衝能力,全都有目共睹,她所領導的基督教聯盟黨聲勢一路上揚,這些表現可說超乎觀察家的預料。

在中國政策的部份,梅克爾與施若德的風格也截然不同,對民主與自由的價值立場鮮明,在西方領導人當中獨樹一格。例如德國企業一向深受中國仿冒和強迫技術轉移之苦,上台後第一次訪問北京的她就直言批評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主動會晤改革派人士,還苦口婆心在中國領導人面前力陳人權的重要性。

她領導的德國也不顧中國施壓,帶頭阻止歐盟解除天安門事件以來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德國國會還開歐洲國家之先,在去年五月通過了譴責勞改的決議。九月底,剛從北京訪問回來不到一個月,梅克爾就破天荒在總理府接見達賴喇嘛,終於惹惱了北京。這幾個月來一路跌到谷底的兩國關係,一直到中國外長楊潔篪本月二十二日在柏林與德國外長史坦麥爾握手言和時,才宣告恢復正常化。

從國內政壇的生態來看,延續柯爾和施若德等歷任總理的傳統,梅克爾強勢主導中國政策,當年擔任施若德幕僚為中國政策定調的社民黨外長史坦麥爾,心裡儘管不是滋味,也不敢與民意支持度居高不下的梅克爾公開決裂。去年十一月德中關係高度緊張之際,梅克爾在國會施政報告時依然強調,正是這種「價值導向」的外交,才有助提昇德國的聲望,中國政策的立場絲毫沒有動搖。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出身東德的梅克爾一路剷除西德政敵登上全德國總理的寶座,勢必有洞燭機先的前瞻能力。一位對德國政治生態相當了解的記者就說,自從三年前「反國家分裂法」通過以來,歐洲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就逐漸加深,中國的形象因為仿冒、產品安全、網路控制和關押異議份子的報導大受傷害,梅克爾的人權外交不只呼應民眾的觀感,也順便討好選民,鞏固她的領導地位。

上週公佈的最新民調也證明,高達七成三的德國民眾不顧德中關係受到衝擊,贊同梅克爾接見達賴,而且德國社會對中國的崛起普遍覺得「炫目、但又不舒服」的矛盾心態。這種觀感不僅在歐洲、在美國也很普遍,看來隨著北京奧運來臨,西方與中國的價值落差似乎日益尖銳。

儘管中國官方抵制出席,德國國會上週還是舉辦了大型的「奧運憲章、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與尊重人權」公聽會。歐洲的報紙、廣播和電視深入報導中國人民的真實生活,近來也有增加的趨勢。德國的公視二台(ZDF)在排除公安百般刁難後,最近正好播放深入西藏內地完成的紀錄片,「在北京奧運前呈現被佔領近六十年後仍受中國壓迫的禁地」;導演還說,影片中被摧毀的寺院和受到政治壓迫的藏民,「完全不符合主辦世界最大運動盛事的和平愛好者形象」。

「隨著奧運逐漸逼近,全世界比過去更關心中國的發展。奧運是中國向世人展現自我的大好機會,不過外界同樣關注中國言論和新聞自由的情況」,梅克爾去年八月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這段演講,預言了奧運年的趨勢。一些德國專家因此預測,北京對梅克爾的不信任感不會因為關係正常化而消失,既然強調人權價值的梅克爾無意改變中國政策,兩國關係今年可能會再度緊繃。

相關新聞
德總理接見達賴效應  中國取消德財長往訪
中德關係熱變冷 梅克爾拉攏印度制衡中國
梅克爾接見達賴 展現德國價值外交
總理接見達賴  德國廠商仍大做中國生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