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感言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和老師

9月28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除了政府表彰優良教師、學生感謝辛勤指導的老師外,人們也在思考: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和老師,才能培養更好、更優秀的下一代。記者走訪學風鼎盛、重視品德教育的台南府城,分別採訪了台南市教育處處長王水文、南寧高中校長顏弘洺、進學國小校長柯景春,談談他們對台灣的教育趨勢和教師的因應之道的看法。

台南市教育處處長王水文:老師應向學生做「價值澄清」

王水文表示,教育目標以品德教育為首,培養孩子信賴、尊重、負責、公平、關懷與公民責任,讓學生都能獲得適性發展,並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他期望教師能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富有愛心、耐心和責任感;能尊重關懷學生;並勇於冒險,願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當媒體出現政治人物不良示範的畫面時,王水文認為,老師應該在課堂上就民主發展過程中難免的「必要之惡」,跟學生做「價值澄清」引導學生判斷是非。

在「零體罰」與「動輒得咎」的情況下,有些老師不太敢管學生的言行,王水文勉勵老師,還是要想辦法落實道德規範,藉由不斷的觀察、提醒、以身作則讓學生得到潛移默化,或透過班級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與關懷。

最近,台南市教育處鼓勵學校成立「學生志工」,希望透過老師的指導,學生能利用課餘或假日到社區關懷耆老,學習、體驗和長者互動,並了解生命的歷程。

進學國小校長柯景春:現代教師應了解社會現象

柯景春表示,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功利主義的價值導向以及不良媒體的無孔不入,都衍生出很多問題,因此不僅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同樣負起教育責任。

柯景春指出,學校教育要全人化,兼顧知、情、意、行的發展。目前台灣國中、小學不僅多元化的學習,弱勢問題、單親問題安親問題和早、午餐等,也都盡量給予解決和補足。

作為現代教師,柯景春認為,應該要了解社會現象、社會和家庭的結構,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孩子為核心,根據孩子的需求,規劃出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策略。

南寧高中校長顏弘洺:孩子一定能被老師影響

有教師表示,在品德教育上有一些無力感。顏弘洺最近研讀瑪格利特・惠特理(Margaret J. Wheatly)所著的「領導與新科學」一書頗有心得,他引用其中的「場域」理論:「被觀察的物質只有在交會碰撞的那一刻才會被記錄起來」來印證「孩子一定能被老師影響」他說:「只要老師以身作則用心去教導,一定可以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價值觀,或許影響不是現在,但是可以預期,所以不必有無力感。」

顏弘洺說,量子理論和測不準原理顯示:波會以什麼方式出現,很大的因素在於我們決定測量什麼。他相信,和比馬龍效應一樣,我們期望孩子是什麼,他就會是什麼。所以,做我們應該做的、必要做的!◇(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