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西螺泰山石敢當 見證先民開拓史

人氣: 7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三十日電)矗立濁水溪堤岸邊的西螺泰山石敢當,據考證為全省最大泰山石敢當,歷經近二百年的風霜歲月,雖然原有色澤剝落,但泰山石敢當遺跡,見證先民開拓史,象徵對大自然的敬畏,望之凜然,民眾上香祈福,至今不斷。

雲林縣志稿記載,西螺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巴布薩族社名,清朝雍正年間有中國大陸先民前來開拓,1740年(清朝乾隆五年)重修台灣府志已有西螺街和西螺堡記載,可見當時的發達。

據西螺鎮公所書立紀念碑文記載,泰山石敢當建於1827年(清朝道光七年),高五尺六吋,已故知名歷史學家林衡道考究證明,是全省最大泰山石敢當,意義是先祖對後代子孫的照顧,希望免於水患等災禍,祈求平安。

西螺泰山石敢當材質為砂岩,雕刻細緻,上部刻有獅頭,獅頭上刻有「王」字,象徵獅王,口含寶劍,俗稱「獅子咬劍」,歷經近二百年風霜歲月,雖因色澤剝落,但仍可見一石當關、萬險莫敵的磅礡氣勢。

石敢當通常多置於路口或門外,用來鎮邪止煞、防水消災,一般不能輕易寫上「泰山」二字,因泰山為五嶽之首,濁水溪為台灣第一大河川,鎮守之意可見,而西螺泰山石敢當的設立,傳說源於大洪水侵襲。

傳說有一年發生大洪水,原本大水沖向彰化水尾,居民為保護村庄,聘請法師使用法器將洪水轉向西螺,西螺居民也聘請法師,在濁水溪旁安奉泰山石敢當,化解災厄;此後西螺居民若見濁水溪發生洪水,都會先聽到獅吼示警,且洪水被壓制,不再沖毀堤防。

西螺泰山石敢當的出土,2005年三月二十五日於前鎮長謝金治時期,完成泰山石敢當紀念碑文,文中記載,其原立於濁水溪畔,台灣光復後整建堤岸,始被挖出,重見天日,供奉於大同路一百七十八號巷內,後因今日1-1號道路開闢,搬遷至濁水溪堤岸旁現址。

西螺鎮公所籌建泰山石敢當基地、圍牆、欄杆及周圍綠美化,瑞春醬油董事長鍾朱洪捐獻六十萬元,認建八角亭,為紀念先父命名「拱照亭」,如今亭四周加裝鐵籠,以避免不肖人士任意破壞。

西螺鎮之寶的泰山石敢當,仔細一看,會發現「泰山石敢當」有三個別字,「泰」下面的水少一點,意為溪水少一些,以免氾濫成災,「石」中多一點,意為法師加持的石頭,法力無邊,「敢」的耳沒下突,意為齊放穩固,三個別字各有涵義,足為後人追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