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園地

弟子規易解(二)

【大紀元10月31日訊】總敘

概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

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

體。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易解: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

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越,聲望自然不凡,然而人們之所以欣賞佩服,是他

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很會說大話。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眥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易解:當你有能力可以服務眾人的時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捨不得付

出。對於他人的才華,應當學習欣賞讚歎,而不是批評、嫉妒、毀謗。不要去討好

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不要喜新厭舊,對於

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貪戀新朋友或新事物。對於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擾他,當

別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閒言閒語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易解: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讚美他人的善行

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張揚他人的過失或缺

點,就是作了一件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朋友之間

應該互相規過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

品德都會有缺陷。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易解: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

才能廣結善緣,與人和睦相處。

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託人做事),先要反省,問問自己:換作是我,喜歡

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怨恨

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處罰自己,苦惱自己!』

至於別人對我們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常思報答。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易解:對待家中的婢女與僕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並以身作則,雖然品行端正

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大更可貴,如果仗勢強逼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唯

有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