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水彩類作品的劣化狀況與保存方式

一件件作品的誕生都是每位作者心血的累積,為使作品能流芳百世,創作者在選材時必須考慮到材料的特性與品質,選用品質好,穩定不易褪色的顏料才不致造成日後畫作變色走調;如可選用顏料穩定性較佳的礦物性顏料,以及中性畫紙作為作品基底材,因酸性紙張經過氧化、水解、架橋等化學作用後會加速老化造成纖維降解,紙張顏色會開始泛黃,強度也會大幅下降而產生脆化、粉化等狀況。因此多方了解使用材料的特性,才能避免日後老化的缺憾。

不但創作材料要慎選,作品的保存亦不容忽視,小至畫作的框裱,大至週遭環境氣候均直接間接的影響作品狀況。如:框裱時應避免作品直接接觸三夾板或木材,木材會釋酸至作品上,不但直接使作品形成密佈的褐色斑點(稱作褐斑Foxing),亦會降低紙張酸鹼質,加速紙張劣化;存放環境若直曝陽光,長期下來導致顏料褪色;高溼高溫的環境則會招致黴菌滋生與昆蟲啃食。

以上種種因素環扣著作品的壽命,若能留意控制悉心對待,則能使作品傳世,作為珍貴的文化財。以下筆者就台灣水彩作品常見之劣化狀況做簡要的描述及提出建議處理方式。然應視每件文物狀況不同由專業的紙質修護師做過通盤考量後,才能執行修護動作以確保作品的安全性。下文中之修護處理作品由洪東標先生提供。

一、常見劣化狀況

(一)髒污

產生原因:

此為各項材質作品最常出現的狀況,大致是因環境污染或人為製造而生。例如作品未經任何保存措施而長期暴露於空氣中致使大量灰塵附著;或收藏(觀賞)者以未清潔的雙手持拿作品而留下指印汙跡等。

建議處理方式:

可以軟羊毛刷輕掃作品表面或以噴氣球吹走灰塵,若髒污情形較為嚴重則可選用符合文物修護等級並通過測試的聚氯乙烯橡皮擦(屑)將髒污帶起。

(二)變色泛黃

產生原因:

紙張發生變色泛黃的原因眾多,有時是紙張本身材質含有木質素,或是受媒材影響而發生質地脆化顏色泛黃;外在環境的光線照射或是污染源當然也是因素之一。

建議處理/預防方式:

注重保存環境的控制,避免文物接受過度光線照射、遠離污染源。

(三)蟲蛀

產生原因:

紙張易遭受衣魚、蠹蟲等昆蟲啃食,不同種類的昆蟲有不同的啃食習性,有的會啃食紙張邊緣或表面,有的則會蝕穿上下幾十張書頁。常出現在紙類作品上的蟲蛀現象有:紙張被平面啃食成厚薄不一的狀態,有時甚至只剩下薄薄的一層顏料層、紙張被啃蝕成大小不一的蛀洞。



常見劣化狀況:蟲蛀



建議處理/預防方式:

依照蟲蛀洞的情形給予不同的修護方式,紙張表面被啃蝕成厚薄不一的狀態或是造成蛀洞時,可先填補纖維素或紙張進行補洞,再依需求全色補彩,使藝術類作品能有視覺連貫之效果。

若遇到大面積的蟲蛀洞,媒材為非水溶性時,則可以紙漿補洞機進行全面性快速補洞。如下圖版畫作品(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



補洞前蟲蛀情形


補洞後



(四)膠帶 / 膠漬

產生原因:

由於膠帶取得容易,使用方便,常被用來黏貼裂縫或是作品框裱,然而某些種類的膠帶老化快速,隨著膠體老化滲入紙張形成膠漬,而影響被黏貼紙張的質地與色調。有些膠帶劣化之後會促使紙張變黃變脆而難以修護。因此千萬不可使用膠帶類產品於畫作之上。



膠漬促使紙張變黃


膠漬從背面滲透至畫面

建議處理/預防方式:

依照不同等級的劣化階段,可處不同的修護方式分別以刮刀、熱風筆、豬皮或有機溶劑移除膠帶及膠漬。



以刮刀搭配溫度將膠帶移除


將殘留在紙張上的膠漬移除

(五)褐斑

產生原因:

畫作藏品特別是以紙張為基底材的作品,一定不難發現紙材表面出現褐色斑點,有時僅少數幾點多時則會散佈於整張畫面,這褐色斑點造成了作品賞析的不易也破壞了原畫面的精緻感。導致褐斑產生的原因很多,像是黴菌影響或紙張本身內的金屬雜質產生變化。褐斑的中心有時有黑點,形狀大小不一,可呈圓形、點狀、霧片狀等。



常見劣化狀況:褐斑



建議處理/預防方式:

作品應存放在乾燥較無濕氣的位置,避免黴菌滋長,這樣可有效避免褐斑形成。當然也要避免灰塵叢生處,一旦灰塵附著於畫面上讓黴菌有了依附的溫床,褐斑就一定隨之生成。

(六)皺折痕

產生原因:

多數民眾收存紙張藏品時,習慣先將其對摺而後存放,此種方法會讓紙張產生一條條的折痕,這樣的收藏方式除了會使紙張纖維日後因劣化而斷裂外,紙張上面的媒材,如:水彩、壓克力媒材等也會因折痕而產生剝落或是缺失的現象。

除了上述人為刻意的折疊紙張外,還有另一種情形是因為持拿不當所產生的痕跡,像取畫時僅隨便的提著畫作一角或是試圖以指尖摳起紙張邊緣,等不正確的方式拿取藏品均會使畫作產生皺折痕。

建議處理/預防方式:

收藏者應具備正確的典藏概念,包含:您所擁有的紙質作品都應該攤開平放,不能以折疊方式收存。

存放環境也是非常大的關鍵,雖然一般住家的收藏環境無法達到如博物館般的收藏條件,但我們還是能細心保護自己的心愛藏品。基本保存條件:切勿將藏品置於太陽直射處;存放環境應保持乾燥清潔並且定時清掃灰塵,千萬不要將作品放置於潮濕的地下室。

(七)卡紙炙痕

產生原因:

這種劣化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已被裝框的作品上,由於文物被使用含有木質素的卡紙板做窗框與襯墊,卡紙內酸性物質釋出後漫移到文物表面,造成與之接觸的表面或邊緣產生黃褐色如同火燒過後的漬痕,又稱Mat stain(Mat burn)。



常見劣化狀況:卡紙炙痕



建議處理/預防方式:

於作品裝框時可提醒商家使用無酸性的卡紙板做為襯墊開窗材料,現今無酸性卡紙板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很容易取得,雖然價格較一般普通紙板高,但若能因此延續作品的壽命與畫面的完整度,這樣堅持是值得的。

以上各種狀況常見於紙類文物,若有發生較嚴重之情形,或是文中未提及之狀況,則可尋求文物修護師為您做完善的修護處理。

二、修護處理比較圖

以下針對畫作中的磨損、蟲蛀、裂痕、褐斑等狀況做修護處理介紹。

磨損:

作品的四個角落最常出現磨損現象,紙張長期接受摩擦或摺角狀況導致顏料脫落,甚至紙張纖維損失。處理方式為先加固紙張表面即將斷裂處,再以纖維素粉填補缺失處並塗上隔離層,最後以修護等級媒材做全色工作。



磨損脫色修護前


磨損脫色修護後

蟲蛀:

先檢視清潔蛀洞,再以纖維素粉填補紙材缺失處,並於新填補的材料上塗敷隔離層,最後施以修護等級媒材做全色工作。



補洞全色前


補洞全色後



裂痕:

由不正確的持拿或人為因素造成,裂縫產生後未即時修護會陸續擴大,處理的方式為使用修護用日本皮料紙製作頂條,並配合小麥澱粉糊將裂縫黏合加固。



嵌折(補裂縫)前


嵌折(補裂縫)後



褐斑:

可用清洗代謝或氧化還原的方式將褐斑減緩,但處理後的存放環境若無控制溫溼度,褐斑情況還是有回色的現象,因此強烈建議ㄧ定要注重典藏溫度的控制,一般紙類文物的標準典藏環境為溫度15~18℃、相對溼度45%~55%,乾爽不潮濕的環境不利於霉菌昆蟲的滋生,紙張的老化也會因此延緩。



褐斑處理前


褐斑處理後

丘世馨 / 玧修文物修護工作室 書籍紙質修護師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古物維護研究所紙質文物修護組畢業

0921-954037 06-2614130 joring47@yahoo.com.tw

陳玫君 /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古物維護研究所 紙質文物修護組 研究生

0955-320360 meichunc@gmail.com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