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巫石吉:天才形而上的意志論

這裡我參考了叔本華、尼采的哲學、精神分析心理學與中國經典,綜理出天才意志論:天才的學習意志、天才思考意志、天才強力意志、天才智慧意志與天才靈魂意志等五項,藉由前因後果歸納天才智慧型的人物塑造成一代領航人的天才意志論點,茲將其中觀點詳加介紹如下:

一、天才的學習意志

意志,就像極富滲透力的色素一般,甚至可以滲入天才他們思維和行為的每一最細微的深處的核心。

意志自身在本質上是沒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追求。向外無盡無窮,向內也無盡無窮,在當下的時空裡,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無盡藏」。

藉由意志的引領,在學習中不斷地精進,不斷地體悟,你將找到自己的出處。

閱讀好書力量大

好書有一種氣味,在一頁頁書的纖維裡,彷彿還聞得到樹的芳香。人心好像書頁,有它的正面,寫著「青春」,有它的背面,寫著「智慧」,有它的內涵,寫著「青春智慧」。

人真的一定要讀書!與書為友,天長地久。

當然,也有人不太旅行,他的生命空間卻很開闊,那就要靠閱讀了!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地單純,潔淨,一切人間雜事和煩惱皆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古云:「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由於心智的高度集中,因此他的精神與肉體得到不斷的積聚,他的精氣神沒有一絲一毫地渙散,他一天比一天充實、豐沛和完善,日有所得,年有所成。久而久之,在他心中便養成了一股浩然之氣,所以,讀書體味深的人,一定是身體健康的人。

叔本華說出驚來之語:「世界是我的表相,也是我的強力意志。」

分析心理學的領航者榮格,年輕時從哲學中探索的最大發現是叔本華、康德的著作,特別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使榮格深思,引領他進入形而上智慧哲思的無限思維中,榮格從康德的知識論那裡獲得了比叔本華的悲觀世界還要大的啟發。

但不可否認的,榮格從叔本華哲學文集中探索到「天才」的直觀與奧祕所在,引領他進入天才「直覺」的思維氛圍中。

在哲學上有偉大的天才,就在於柏拉圖所確定的一點:「在多中認一,在一中認多。」如此反覆循環精進,生生不息。孔子云:「吾道一以貫之。」真正的道是沒有阻礙、無遠弗屆的「無盡藏」,然而始終如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週而復始的激盪出形而上的置智慧光芒。

似乎體悟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也是我的學習意志、智慧意味與超越生命的永恆輪迴。

二、天才思考意志

愛因斯坦說了一句很妙的話:「不是我聰明,只是我和問題周旋得比較久。」

他說過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質疑。」

愛因斯坦說了很妙的話:「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又說「人只能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擁有新資訊才有新觀念,有了新觀念才有新力量。「資料管理」的流行趨勢力量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襲席捲全球。

以「資料管理」、取得第一手資料著稱的Google網路公司,它的股價由二OO五年上市的一百多美元漲到二OO六年年底的將近五百美元,如以一股五百美元換算成新台幣,相當於每股一萬六千多元台幣,等於每張Google股票高達一千六百多萬元台幣。

反應了一個觀念:「流行趨勢的力量」,等於告訴我們一個趨勢的方向,未來將是誰掌握最佳的「資料管理」,誰將掌握全世界的經濟、理財、國防機密與教育、學術等重要資源,如果以這樣的思考點觀察,Google股票每張高達一千六百多萬元台幣也就不足為奇了。

聖雄甘地說:「生命中還有遠比增加它速度更重要的事。」福爾泰曾經留意「人類內心的進步。」此中的深思在於超越自己,成為真正的強者。

二十一世紀不僅僅是資訊網路的世紀,我稱為:「思考力就是競爭力」的世紀,從以上所探索的天才智慧型的人物中,我們可以發現到一種現象:強化你的思考力,它不只是競爭力的展現,還是強大力量的泉源!

三、天才強力意志

 我研究曾國藩有一段時間,他曾說:「吾平生長進,全在受屈受辱之時。」曾國藩自從組織訓練湘軍,與兵力強過數十倍的太平軍隊相抗衡,所憑藉的就是一種不服輸的剛強之氣,正因為不服輸,勇於面對困境,最後打敗太平天國的龐大軍隊。

這裡的有志有識有恆就是一種堅持,堅持是一種「力量」,「有志者,事竟成。」

堅持是一種「品質」,許多大事之成,不在於力量之大小,而在於堅持多久,所謂:「成功在久不在速,事業在專不在多。」

曾國藩說:「人勤則強,家勤則興,國勤則治,軍勤則勝。」這裡談的是身勤,另外他談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苦思所積,鬼神亦通。」這裡說的則是心勤。

四、天才智慧意志

榮格談到:「直覺功能使你看見實際上還看不見的東西,你事實上做不到,但直覺能力能夠做到,你也信任它。」

榮格還談到:「我認為直覺是一種知覺,這種知覺並不是在感官的支配下精確動作的,它通過潛意識而起作用。」他同時說:「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

談到榮格的直覺,聯想到叔本華的直觀,叔本華談到:「一切的直觀都屬於智慧而非僅是感覺的東西。」

天才的靈感保持一貫的一絲不茍的完美與孤立。「古塔的最高之點,有勇者氣魄之心。」歌德這首優美詩句,就是由這直觀與智慧在瞬間的感觸下因運而生。

直觀需要靈感,需求智慧,更需要悟性的體悟。直觀的靈感是瞬間呈現、稍縱即逝,這中間如果沒有深入問題核心,從問題核心中激盪出新的智慧靈感火花,可能下一次再集中思維出的時間會延後許久,悟性的體悟便成了直觀與智慧靈感的潤滑劑,讓永恆的智慧靈感藉由悟性的體悟,喚化成智慧美感的「菩提道」。

菩提是智慧的象徵,道乃世上第一等的形而上思維,明朝大學問思想家呂坤在【呻吟語】這本書裡談到:「道為第一等,德為第二等,功為第三等,名為第四等。」

在這才符合天才直觀的完美結果。

歌德說過:「死亡即完成!」這五個字非常有力量,卻刻骨銘心,發人深省,我更深信「死亡即完成生命的延續過程!」它應該只是過程,而不是完成,既非終點,也非結束。

生命若環,世代相扣,存在無垠,綿綿似浮雲。

尼采的「永恆輪迴」說,加強了我說的「生命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循環過程。」

五、天才靈魂意志

英國詩人雪萊說的一句話:「靈魂的喜悅在於行。」解開我心中停擺多時未完成的一本書最重要的一部分,那是探討『靈魂意志』的形而上哲學與生命的學問的綜合觀點。

喜悅是精神成熟的特徵,來自於偉大的事沒有一件是可以不具熱情而能有所成就的。我想這段話等於是「靈魂的喜悅在於行。」最佳的詮釋了!

一直以為靈魂是很玄妙、很難探究的精神概念,事實上也是非常難理解的,不過從雪萊這句精美的智慧箴言裡,我找到靈魂的入口處,像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曾經有過的地方,卻找不到如何走入神聖的殿堂,雪萊的這句話打開了心中未解的迷惑,令我欣喜若狂,充滿福慧的感謝感動感恩於他。

以良知為本,以意志為用則可以得到善,行善就可以提升靈魂的層次。靈魂則因不斷的行善,而變得愈來越聖潔。他們認為每個靈魂都有屬於自己的旋律來表達其獨特的韻味和意志。可以說,堅定的信念是靈魂,是力量的源泉。

【浮士德】這部詩劇中有段詩寫得真誠:

整個人類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我都渴望在靈魂深處體驗感覺,

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

在我的心上堆積全人類的苦樂,

把我的自我擴展成人類的自我,

哪怕最後也同樣地失敗、淪落。

正是因為富有高尚的心靈與精神,浮士德才那麼積極進取、熱誠助人,年滿百歲的浮士德,儘管已經雙目失明,卻一心想著「為千萬人吾往矣!」其大智大勇的過人氣魄,似乎可以從印度詩聖泰戈爾所說的一段話看出端倪,他說:「所有民族都有義務將自己民族的東西展示在世人面前。要懷抱偉大的胸懷,超越眼前的局部需要,自覺地承擔起把本國文化精神的碩果奉獻給世界。」這種文學創作的視野不只在歌德身上看得到,英國的莎士比亞,中國的魯迅,日本的川端康成無不如此。

歷史是最公正公平的裁斷者,他會給真誠真心的藝術創作靈魂最高的肯定,最熱烈的掌聲。

在【歌德-文學史上的一顆恒星】這篇文章裡,綠原深刻地指出:「歌德偉大的功績不僅僅在於其個別創作,更在於貫穿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的個人性格和人生哲學,從最宏偉的【浮士德】到最精緻的短詩、格言、智慧箴言等,無不滲透著同樣獨特的進取精神和深刻睿智的哲學思考。」文中著重分析了【浮士德】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它啟示我們:「不斷前進的道路本身才是人生的目標,人類最高的成就乃是一種高尚的奮鬥,一種永遠自強不息的創造性的生活。」

一個成功的人,一位在人類歷史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天才人物,差不多都有如下表現及特點:

他們幾乎每個人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有這種創造欲望的追求。他們在逐漸步入中年以後,就認為人生的根本就是不斷創造發明,隨著年齡增長,體力每下愈況,創造精神卻與日俱增!每一領域真正的生命力就是追求創造與卓越。

他們希望自己在一個領域甚至幾個領域超越他人。天才渴望超越前人,甚至於超越古人。甚至要求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進而成為天才、偉人,超過各個領域的最傑出者。

優秀是一種習慣性,也是一種心念,心念強的人才能不斷地超越自己,進而超越當下時空,成為這項領域的傑出者。

天才有創造奇跡的那種衝動與熱誠。他們想創造定理,創造新的公式,創造新的法則,創造新的發現。更想做出更多的發明,照亮這個豐富多彩的美麗世界。

這人生,如你現在經歷和曾經歷過的經歷你必將再一次並無數次地經歷它;其中沒有任何新東西,卻是每種痛苦和每種快樂,每種思想和每種嘆息,以及你生涯中一切不可言說的渺小和偉大,都必對你重現,而且一切皆在這同一的排列和次序中—一如這蜘蛛和林間月光,一如這頃刻和你自己。

上述尼采說的話裡,頗有深意深思,但是他談到「其中沒有任何新東西」,是不是意謂著當生命重新來過時,我們對於前世的一切渾然不知呢!或者,尚有其中深一層的意涵呢?以我的推論,在生命重新來過時,「其中可能有新東西」,為何我會這樣認為呢!來自於「有生有死,死而復生」到「無始無源,源而返始」,以及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如此,彰顯的不只是積極奮鬥的生命哲學觀點,當輪迴轉世時,我們對於前世的一切記憶都已忘掉了,但前世修練行善的因緣,卻會在新的來生中相感應,誠如佛經說:「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說:「其中可能有新東西」,只是當我們失去前世的記憶,卻沒有忘掉積累的智慧根底,智慧根底不同,生命的價值能量與視野也截然不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