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南

諾貝爾獎得主撤「自然」雜誌論文

UTMB華裔教授數據遭置疑

【大紀元3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謝宛亭綜合報導)諾貝爾獎得主琳達.巴克(Linda Buck)及其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宣布撤消2001年在該雜誌上刊登的一篇學術論文。該論文的實驗結果無法被重復,而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來自中國的鄒志華被涉嫌提供不真實的圖表數據。

現任職於美國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琳達.巴克2001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嗅覺系統研究。2001年11月6日,她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發表一篇論文,描述如何通過小白鼠鼻子中的氣味傳感器官追蹤大腦嗅覺皮層中的神經網絡信息。巴克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兼研究小組負責人,其實驗室的鄒志華和麗莎.霍洛維茨(Lisa Horowitz)則是共同第一作者。這篇論文發表後,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引用達138次之多。2004年,琳達.巴克榮獲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但是,現在她在西雅圖的研究小組發現無法重復2001年論文的結果。巴克在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表示,「第一作者提供的圖表數據,與(實驗記錄的)原始數據有矛盾之處,我們對論文的結果完全失去了信心。」

3月6日論文宣布撤銷的同時,《自然》雜誌並公布了發表人名單,其中列明該論文引用的數據圖表由共同第一作者鄒志華全權負責。另外一名共同第一作者麗莎.霍洛維茨僅參與設計實驗和提供培育轉基因小鼠的試劑。鄒志華沒有回應《自然》雜誌的評論請求。

鄒志華1988年在廣州第一軍醫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於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赴巴克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02年,巴克實驗室遷到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鄒志華也隨同前往。2005年,鄒志華離開該實驗室,開始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GALVESTON分校(UTMB)神經與細胞生物學系任助理教授。

鄒志華通過UTMD負責人表示同意撤銷論文,但對此舉動表示失望。目前他正積極配合哈佛大學審查相關文件,包括一千多張圖片。UTMB認為鄒志華沒有做錯任何事情。鄒並肯定實驗結果可以在UTMB被重復。他希望能儘快召開實驗工作。

哈佛大學醫學院已組成一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調查這篇論文的撤消過程。同時,巴克還要求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評估鄒志華作為主要作者在後來發表的另外兩篇論文。

德州科學家職業道德遭質疑並非首例。今年一月底,聖安東尼奧的德州大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研究員,Dr. Steven Haffner將一份治療第二類糖尿病的藥物Avandia的研究結果私自透漏給Avandia製造商GlaxoSmithKline。此論文兩週後在「新英格蘭藥物雜誌」發表。

Haffne是這篇文章的審查員,從該藥物公司得到7萬5千美元諮詢費。他之前曾進行過結果對Avandia有利的研究。洩漏的文章中指出,使用該藥物24週的病人擁有百分之43的機會得心臟病。文章發表後,Avandia的銷售量一落千丈。@(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