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心得

資優的小孩與失衡的教育

【大紀元4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黃一山編譯報導)天賦異稟不見得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性急的父母往往讓情況變得更糟,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 1898-1944)就是這樣的例子。

席德斯是天才中的天才,被認為擁有高達250-300的智商。他的父母在席德斯還是嬰孩時就積極培養他成為天才,席德斯一歲半就能閱讀紐約時報;三歲時開始對高等數學感興趣;八歲能通曉八種語言並著書;11歲成為哈佛史上最年輕的學生;12歲時為哈佛數學協會的成員演說四維空間。

席德斯很可能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智力達到巔峰的人,但他與社會格格不入。自15歲從哈佛大學畢業後,除短暫擔任過數學助教外,因對數學極度厭惡,成年後毅然放棄學術生涯,選擇了體力勞動,做了一名印刷廠工人,46歲時因腦溢血病逝於波士頓附近一間租來的房間裏。

對於席德斯的悲劇,專家相信部份原因是他在學術天賦以外的學習或心理調適上沒有受到更多的照顧。所謂的天才,通常指的是某方面特定能力的突出者,而很可能在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是有障礙的,IQ高不等於EQ也高。

心理層面的輔導應是更為重要的一部份,尤其是對聰慧的年輕女孩。在學術表現上,卓越的男孩一般很受同儕歡迎;相較之下,有天賦的女孩容易受到排擠,在同輩間被接納的程度低一些。因此,成績好或表現突出的女孩容易發生自卑和抑鬱症等心理障礙。

天才兒童的另一種心理障礙也來自於父母,由於父母的高度施壓與期待,他們被迫急速達到成功的目標,但也往往很快失去學習的熱誠。席德斯就極度痛恨他的父親要求他在10歲前學會六種語言。

也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不宜偏執一端,最好的辦法是提供小孩足夠的資源以發展他們的興趣與天賦,同時,也不要忽略了情感及人格的培育。一個人的成長環節若失去了平凡的生活和體驗,長大後又如何能適應環境做個正常人?(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