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樂

台灣歌謠改編箏樂創作之緣起與作品欣賞1

楊佩璇創作

【大紀元6月28日訊】創作緣起

2000年9月筆者受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之邀,於府城台南古蹟大南門公園舉辦數場戶外音樂會,其中一場《箏樂、茶道與陶笛的對話》,筆者在節目策劃的內容中,首次嘗試與陶藝工作者官鋒忠先生、以及茶道展演者葉東泰先生的聯合展演。由於地緣以及戶外展演形式等因素的考量,故在曲目的挑選上,圈定以台灣本土歌謠為表演內容,貼切地傳達出當地民眾對於本土音樂的共鳴。

所選定的樂曲內容為『農村曲』、『牛犁歌』、『望春風』、『四季謠』、『六月茉莉』、『雨夜花』、『桃花過渡』、『安平追想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共計九首,由於陶笛的音域有限,故在和官先生合作的過程當中,為了適應與協調彼此樂器中音色、音域以及力度等的搭配,筆者特別將所有樂曲以即興演奏方式重新改編創作。

當天演出後,民眾的反應相當熱烈,有許多民眾紛紛上前詢問筆者是否有任何CD等有聲出版品?同時也促使筆者思索當下以台灣本土音樂為素材的箏樂創作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如能藉由引起社會廣大民眾共鳴的台灣歌謠為創作題材,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語彙,使之成為古箏獨奏曲的曲源之一。如此一來,一方面讓一般民眾藉以對歌謠的熟悉而重新認識古箏這一古老樂器的音韻之美;另一方面亦可讓現階段習箏者或箏樂演奏者,透過這些箏曲的演奏,了解台灣歌謠的藝術之美;更因著代表台灣本土音樂的民間歌謠得以藉此流傳更廣,創作動機於焉產生。

『牛犁歌』樂曲解說

歌謠背景:是農暇之餘,寓音樂於工作的歌舞小曲。又稱「駛犂歌」,「駛犂」乃重要農事之一,「犂」是一種農具,昔日,農業社會時代,台灣鄉村到處可見農民們手持犂舵,藉著水牛或赤牛拖拉犂粑,以進行翻土的農耕工作。這種人牽牛犂田的景緻,後人將其編成載歌載舞的遊藝節目,逐漸演化成「駛犂歌舞」。此曲為昔時台灣民間盛行,一般稱之為「歌舞小戲」中的牛犂陣,農人下田耕作勞動時,哼哼唱唱,用以自娛,藉以增進效率並消除疲憊,或抒發工作憂怨的歌謠。



http://www.youmaker.com/

這首樂曲引子部分描繪天剛亮,清晨的薄霧竉照大地。樂曲接著轉為活潑歡快,以富於跳躍感的節奏進行,技巧上運用了浙江箏派的快四點指法與輪抹彈奏,刻劃出牛犂歌舞的形象。@*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