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盧溝橋的29軍老兵楊雲峰的行乞生涯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7月10日訊】抗戰勝利60週年的時候,我讀了作家方軍寫的《世間已無楊雲峰》一文,為這位29軍的抗戰老兵晚年慘淡凋零的乞討生活而悲憤落淚。昨晚寫完紀念「七七事變」69週年的博文後,再次細細閱讀了那篇充滿傷感與憤慨的文章,其間喉嚨始終乾澀般的生疼,淚水幾次模糊了雙眼。作為一個良知未泯的中國人,我有責任將方軍筆下的楊雲峰老先生的故事轉述給大家,讓更多的人知曉楊雲峰和那些千千萬萬為抗日救國事業無私奉獻卻仁飽受貧困煎熬的國民革命軍老兵們的故事。他們在國難當頭之時挺身而出,他們面對日寇的鐵蹄抗爭不息,他們以血的代價迎來了民族的解放和尊嚴,他們在歷次運動中飽受摧殘,他們只要求歷史能夠公正的對待他們當年奮起抗戰的正義之舉,他們是我們這一代人永遠牢記於心的一群普通的舊時代的可愛而可貴的中國軍人。

楊雲峰老先生於1908 年出生在河南省舞陽縣,為了填保肚子,他於1926年參加了馮玉祥將軍的西北軍。「九一八」事變後,楊雲峰老先生隨29軍參加了著名的喜峰口大戰,成為大刀敢死隊中的一員,該戰中日軍子彈穿透了楊雲峰左臉頰,致使他上下牙槽全部脫落。傷癒後老先生又親歷了「七七事變」盧溝橋血戰,大名保衛戰和宜昌戰役,槍林彈雨九死一生。抗戰勝利後,隨部隊於1948年11月起義,解職返鄉務農。作為一位抗戰有功的國民革命軍老兵,幾十年來,楊雲峰老先生一直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撫恤和優待,一生孤寡家徒四壁,晚年喪失勞動力後便外出行乞。

楊雲峰老先生在87年後一直在外漂泊乞討,從作者方軍的視角里,老先生並不為乞討而感到恥辱和羞愧,反倒他是自豪的,他作為29軍的老兵,為國家存亡流過鮮血,他有必要在晚年喪失勞力,並無絲毫資助的情況下,以乞討來維持生計。每每行乞,他便自述自己90多歲了,是29軍大刀隊的,和日本鬼子拚殺過,為得證實他便拉開架勢掄一遍29軍大刀實戰操。在作者眼中,老先生的行乞是積極生活、積極生存的舉動。

作者方軍曾是宛平城內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與楊雲峰老先生相識多年,並多次採訪和資助過老先生。87年建館之初,楊雲峰老先生就將他在抗戰中使用過的,珍藏多年象徵榮耀的29軍大片刀贈送給了該館收藏,十多年來老先生無數次流浪至該館門口乞討,他把自己的人生歸宿和夢想放在了盧溝橋,放在了抗戰紀念館。作為一個奮戰盧溝橋的前29軍抗戰老兵,作為一個現今落魄潦倒的的乞討者,他的出現一次次的受到了該館領導的鄙夷,他們認為楊雲峰給抗日老兵丟了臉,給社會摸了黑,他的出現給該館奏出了強烈的不和諧的刺耳音符。老先生一次次的出現又一次次的被送走,直到老人在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前夕以97歲的高齡悄然謝世,走完了他光輝而慘淡的一生。

楊雲峰老先生的淒慘遭遇留給我們和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的思考呢?一個忘卻過去的民族,一個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可悲的。當我們沉浸在物質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之時,我們是否應該飲水思源,去公正的看待那些在民族危亡關頭挺身而出的可愛而可貴的舊時代的中國軍人,正是他們用血肉之軀捍衛了民族生存的命脈,他們正在歷史的進程中,在極度的貧困之中悄然走向消亡,退出歷史的舞台。當我們為偉人的豐功偉績嘖嘖讚歎之時,更應該緬懷那些像楊雲峰老先生一樣渺小而平凡的人們,正是他們大無畏的精神和無私的付出才有我們今天之平安生活。讓我們這些心存善良,人微言輕的人們,記住這些可敬的中國軍人,他們才是真正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讓我們感謝方軍先生,他將楊雲峰老先生的骨灰悄悄的埋在了盧溝橋下,實現了老人一生的宿願,和他魂牽夢繫的29軍將士一起長眠於象徵民族之魂的盧溝橋畔,與日月同輝。

備註:本文楊雲峰老先生的故事出自《我認識的鬼子兵》的作者方軍先生的《世間已無楊雲峰》和《92歲要飯人》二文,方軍先生享有此文的相關權屬。為尊重原文作者和楊雲峰老先生,敬請各位朋友閱讀原文。今後我將向各位朋友介紹更多的此類故事,讓我們向英雄們致以崇高的敬意。(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史實:毛澤東曾對王明自陳「我不怕當民族叛徒!」
向台灣抗日親屬致意  馬英九獲家屬支持
楊逵之子楊建:停止惡鬥台灣才有希望
一個被日軍釘在牆上凌遲的國民黨少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