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漳州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88
【字號】    
   標籤: tags:

朱熹,漳人多稱「朱文公」。朱熹在漳州曾做過知府,所以在漳州有很多他的遺跡和故事。

據說,南宋紹興年間,朱熹做了漳州府的同知,公餘之暇,常在府學旁邊,老百姓送給他的幾間民房中註解四書。

房子的前面有一個池塘,名叫「麗藻池」。冬天池裡沒有水,乾得像魚鱗般似的,一塊塊裂了開來,有時幾乎硬到可以使人在池上行走,簡直是個大坑。一到春夏之交的梅雨季,整個池塘就漲滿了水。

朱子跑到這兒來註解四書,原是為了圖清靜,不料咯咯的蛙聲,徹夜不絕,如雷貫耳,擾得他神思不清,心神不寧,下筆無文,心裡怪難過的。


網路圖片

他讀過韓愈的文章,知道鱷魚可以因為一篇祭文而自行離去(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曾寫「鱷魚文」驅除溪潭中的鱷魚),那麼要蛙不叫,相信也可以用文章來試一試。

於是他便寫了一篇祭蛙文,預備了很多胡螓、蚊虻等微小的飛蟲、昆蟲之類,叫了一個差役,特地到池邊把祭文誦讀一遍,然後燒了,並說:「奉本大人之命,帶此食物給你們吃,吃完趕快離開此地,否則處以重罪。」

過了幾天,蛙聲仍舊在那裡咯咯不斷,朱子非常惱怒,便做了一首聞蛙詩,又再做了一篇祭蛙文,並且用紙剪了很多「紙枷鎖」,叫了差役再帶到池邊去祭,並把紙枷鎖丟入池中。

次日,竟然看見很多青蛙的頸部,都扛了「紙枷鎖」,如死了一般的浮躺在水面上。朱熹看了於心不忍,便走上前指著它們說:「現在寬恕你們,你們即刻離開此地,勿違!」

果然,過不了幾天,蛙聲斷絕,朱熹的聲望就此如日中天。現在別的池塘裡發現「白頸子」青蛙,人們都說那是從前扛過朱熹的「紙枷鎖」而遺傳下來的蛙種了。後來為了紀念此事,就把「麗藻池」改名為「斷蛙池」。

另有一個傳聞:

當朱熹知漳州府事的時候,為著要注疏四書,便在東門外的白雲巖上,緊靠著和尚廟旁蓋了一間讀書庵。後人稱為「白雲洞」。

建屋當然要用很多瓦,因為巖高,一人難以運上,便想了一計,讓人到處傳言:朱知府某日要在白雲巖下「使飛瓦」……。民眾聽了這話,好奇心大起,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了。時候一到,那真是萬人空巷,爭先恐後,誰都想一睹為快!

朱熹早把瓦料放在巖下,到時,便命令那些看「使飛瓦」的人們,各人都要帶一塊瓦上巖頂來。知府的話,誰敢不聽?於是便各帶一片瓦上巖頂去了。

於是,不到一刻,這堆瓦已經搬上巖頂。可是觀眾等了半天,卻看不到什麼是「使飛瓦」,有的便搶前去拜問朱熹,朱熹答:『我的瓦,原是在下面,現在竟都會飛上來了,這豈不是「使飛瓦」了嗎?』這一大群觀眾,不由得啞然失笑,怏怏而歸。

朱熹既在白雲巖住上了,因為和尚都是素食,所以關於魚蝦葷腥就難進口了。一天,村人拿了一盤炒得油光雪亮的蝦子和石螺來孝敬朱熹,那紅艷艷的熟蝦和剪斷尾巴煮出來的石螺,鮮美的滋味兒,讓朱熹吃得齒頰留香、戀戀不捨。一想此後欲得此物頗不容易,所以也顧不得這些煮熟了的蝦、螺能不能復活,更覺得這種螺子可愛、有趣,便同時拿了好幾隻丟到山澗裡去。

不知咋的,這些煮熟了的蝦、螺,卻又復活繁殖了起來。現在白雲巖上尚出產這種紅蝦子和沒尾巴的螺子,俗稱「石螺沒尾」,據說就是朱熹那時放下的後代。

白雲洞在龍溪城東約二十餘里。巖上有祠,塑像祀朱熹。祠前有一小池子,池水常是黑黝黝的。俗傳這口池就是從前朱熹常常在這裡洗硯的,故今名之曰「洗硯池」。祠後有一亭,亭中立石碣,書:「朱文公解經處」。蓋以紀念朱熹是也。整個白雲巖,景緻清幽,適合賞玩,產有茶樹,味頗甘美,俗名為「紫陽茶」。

據說漳州從前是個蠻荒地區,朱熹來到此地做太守以後,對於此地的風俗習慣大力革新,使之趨於正軌。所有居家門口,必掛一竹籬子,上頭貼著用紅紙寫的「格外春風」四字,(這習俗至今尚存。竹籬子,俗稱「竹格子」),這樣婦道人家在裡面,會看見外面的一切,但外面的人,卻看不見內裡的婦人了,這是朱熹專為婦人設計而創造的。

由以上這些記載與傳說,便可以知道,漳州文化受朱熹影響之大了。@*

註:朱熹(西元1130年—1200年),今江西婺源人,字元晦,一字仲晦,晚號晦翁。南宋高宗紹興進士。歷事高、孝、光、寧四朝,官至煥章閣侍制,卒年七十一,諡曰文。理宗贈太師,封信國公,改徽國公。知南康時,復建白鹿書院。主張「居敬」「窮理」「格物致知」。世稱「閩學派」。著有「朱子大全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威王馬上就不高興了,放下琴握著劍說:「先生連我彈琴的樣子都還沒看見,怎麼知道彈得好呢?」
  • 漢丞相西平侯於定國,是東海下邳人。他的父親於公曾經是縣獄吏郡決曹,其辦案公正無私,所斷案件沒有一件是有冤屈的。在他生前,東海郡人就為他立了生祠。
  • 崔沔(mian/),字善沖,是唐代詩人之一,曾官拜中書侍郎,擔任過魏州刺史一職。他以孝順、清廉和以禮法持家而聞名,被稱為士人之表率準則。崔沔的兒子、孫子後來都成為當朝宰相,又被譽為宰相世家。我這裡就介紹一下崔沔的孝行。
  • 觀看了神韻晚會的節目---《創世》,不禁驚奇于中華傳統的歷史悠久,餘韻流芳。主佛駕著飛馬拉的天車與眾神立下誓約:隨我下世,做一千年的王!
  • 河南書生劉理順,明朝人,多次赴京趕考都名落孫山。這一年落榜後,他在二郎廟繼續刻苦攻讀。一天,他聽見外面有人痛哭,就向旁邊的人詢問緣由。有人告訴他:「那一家的兒子外出經商七年未歸,他的母親又老又窮,準備將兒媳婦賣給別人好過日子。昨天有一個商人付了十二兩銀子,今天這媳婦就要跟商人走了。老人與媳婦不忍別離,所以痛哭。」劉理順當即讓僕人去家中拿來十二兩銀子。僕人說:「咱們家也缺錢花,只剩下交納糧稅的十幾兩銀子,準備明天交官府。」劉理順說:「還是趕快取銀子來,糧稅再想辦法去借。」
  • 自古以來,人們皆認為錢塘江潮在黃歷八月十八日時最大,可稱的上是天下一大奇觀。所以在南宋都城臨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流行一種觀錢塘潮的民俗,到黃歷八月中旬的時候,臨安城中有條件的人家大半都會來觀潮。
  • 我的家鄉,有一個窮人外出討乞。他走了半天,在傍晚時分,感覺迷了路。但見石徑崎嶇,雲陰灰暗,不知所從。只得坐在枯樹下,等待天亮以後再走。忽見一人從樹林裡出來,後面有三四個隨從,一個個都高大偉岸。討乞人心中害怕,立刻跪下求情。那人同情的說:「你莫害怕,我不會害你。我是專管老虎的虎神,現在來為眾虎調配食物。待一會兒,虎吃了人,你收下那人的衣物,足可維持生活。」
  • 第三天清早,晨曦初露,曙光乍現,小沙彌急急起床會同老師父一塊兒沿線找去。找到一處草叢間,線就沒了蹤影。他們取來鐵鏟按址小心翼翼的挖去,果然...
  • 有一次齊景公請他的部下來赴宴會。酒後他在一起比射箭比武,齊景公拿起弓來,一箭射去沒射中,他的部下卻一齊喝采道:「好呀,射得好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