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博覽

【藝海漫遊】化朽木為神奇──黃媽慶

【大紀元8月10日訊】清朝時期鹿港被稱為台灣的第二大港埠,無論經濟、文風都曾經有過繁榮的歷史;今日的台灣鹿港雖然早已不見百年前的風采,但當地人民風淳樸,以傳承延續前人的傳統文化藝術為榮,因此而孕育出很多傑出的文化工作者及工藝家 。

與木頭無言的對話

台灣的木雕界裡,享有盛名的黃媽慶也是出身於台灣鹿港的名家之一,出生於1952年。黃媽慶在鹿港的漁村成長,十四歲時開始拜師學藝,當起了木器雕刻的學徒。朋友形容黃媽慶的個性,有如木頭材質一樣的敦厚樸實;而他自己也說,在工作時可以終日保持安靜、不發一語,在四十年的木雕生涯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專心一意的和手上的木頭做無言的對話。

由於不斷的鑽研,奠定了深厚的木雕功力。為了維持生計,黃媽慶早年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以雕製寺廟祭拜用品維生。例如公媽龕、刻花、神像、神轎等木雕。由於對創作的熱愛,漸漸的才轉型改走藝術路線發揮精湛才藝。

作品中展現強韌生命力

黃媽慶說他的創作大部分都來自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會給他很多啟示。黃媽慶早期以絲瓜的作品聞名,創作了為數不少的田園系列的作品,在腐朽與新生的對照之下,讓人感受到生生不息、強韌的生命力。例如荷花系列,是黃媽慶繼絲瓜及田園系列之後的得意佳作,作品中彷彿有歲月和時間的流動穿梭其中,更傳達出一種寫意、優雅的情調。



黃媽慶作品:萌



黃媽慶作品:等待

黃媽慶的荷花作品中,有時候會看到幾片快要枯萎的荷葉,在荷葉的破洞裡面,它偶而又會冒出一兩根新的枝芽出來;或者偶而在殘破的荷葉裡面看到一個小小的瓢蟲在上面等等。黃媽慶喜歡在枯乾的葉子線條的變化下,凹凸皺摺的感覺中,再用幾隻小生命來詮釋整個畫面。好像葉子乾枯了,但又有新的生命長出來。人家不表現的東西,他喜歡拿來表現成為自己的特色。

他的朋友魏秀娟說:「他不是要介紹已經快要落寞的生命,而是在沒落之後展現新生,這種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我想他是要傳達這樣的一個精神」。在黃媽慶的作品裡特別呈現出來這樣的精神,這是一個藝術家心裡面對大地的關懷,應該也是讓人最為欣賞的。

陳岸認為這種藝術構圖的方式,基本上是非常險峻的,突破了傳統。除了敏銳的觀察力之外,黃媽慶的眼睛就像攝影師鏡頭下的特寫一樣,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起眼的東西,他會先經由頭腦過濾後,再透過他的手,刻畫出在都會裡看不到的,鄉下的小東西、小植物或小生命體。魏秀娟談到,我們很多人的作品都會拍最美的東西;刻最美的東西;寫最美的東西,可他的作品就不是這樣了,有時候看起來不完美的東西,可是就出現在他的作品裡!在黃媽慶的眼中,應該是這個生命力很強,他想要展現這樣的新的生命力。



黃媽慶作品



黃媽慶作品



黃媽慶作品:情意綿綿

黃媽慶善長用細膩的刀法刻畫「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質感的詮釋,在動態的掌握上更能表現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佈局以及剪裁的呈現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細膩的雕工及優雅的風格見長,在視覺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質,具有彈性、柔軟的感覺,尤其在花鳥蟲魚的刻劃上,不但看起來栩栩如生,更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魏秀娟認為:「他在應用方面,可以將小動物、很細微的一些小植物的葉片,或一個果實,創作在它的作品裡面。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木訥、卻展現出很寬廣的一種,對即將快要隱沒的那些鄉土的力量」。魏秀娟感覺都會的東西進步是很容易的,然而要保留傳統的,過往的歷史、鄉村、漁村的生活那就不太容易了。而黃媽慶給她一種很深的返樸歸真的感動。

推陳出新不斷創作

從1992年起,黃媽慶即開始參加台灣全省美展、木雕創作等各種比賽,並且常常名列前茅,作品受到公私立美術館典藏。對於各式的邀請展,黃媽慶都很樂意的參與,因為要參展就必須拿出新的作品來,所以他藉此激勵自己推陳出新的不斷創作,也因此激發出很多不同系列的作品。

由於環境的變遷,現在鹿港漁村有很多魚類已經消失不見了。雖然黃媽慶沒有選擇當漁夫,但手筆下刻畫出各種鮮活的魚類也能用來緬懷烙印在他記憶中的那些生態繁榮的景象。陳岸說:「黃媽慶是非常質樸、非常木訥的一個藝術家。他用他的作品來做代言,作品中可以說是反映人生、反映他個人的一個思想領域的」。

一般說來,黃媽慶會根據拿回來材料的形狀,去構思。就是工與自然的相結合,黃媽慶認為這樣看起來質感會更好。也有把朽木拿來當做背景,讓人有歲月的感覺。因為現代人生活很緊張,黃媽慶會讓畫面簡單化,讓人看了覺得輕鬆。

黃媽慶的作品能呈現出木雕溫馨的原色、原味。從他大多取材於農村常見的瓜果、昆蟲之類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他熱愛自然的本性。如同很多的工藝家一樣,執意的在創作的路上永遠不懈的堅持到底,黃媽慶說他將會用一生不停的創作,實現他永遠刻畫不完的木雕憧憬。@*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