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新竹驛.新竹州廳.新竹信用組合.長和宮.水仙宮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2
標籤:

第六站:新竹驛(國定古蹟)

新竹火車站的歷史已超過百年。清朝光緒13年(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向清廷奏准在台修築鐵路,至光緒15年(1889年)時,完成了台北至新竹路段縱貫線鐵路。劉銘傳原本規劃修築鐵路至台南,但因去職,其計劃遭繼任的台灣巡撫廢止,所以鐵路只到新竹市而已。直到日據時代明治41年(1908年),台灣總督府才完成台北至高雄的縱貫鐵路。

清代設置的新竹火車站位置較現址偏東,約位於今日新竹動物園附近的山腳下。由於路線較為蜿蜒且坡陡,於是台灣總督府修正鐵路的路線,將新的車站「新竹驛」設於現在的位置。新竹驛建造完工於大正2年(1913年)。

比起今天已參觀過的新竹市役所、新竹州圖書館、新竹專賣局,新竹驛呈現出更多樣的大正時期巴洛克建築風格。陡斜的複折式屋頂,屋頂上的牛眼窗,圓拱形的門窗,羅馬式門柱,都是當時流行的古典「樣式建築」。新竹以北的鐵路大站,如台北車站、基隆車站,舊站都已改建。新竹車站是北台灣僅存的巴洛克建築的火車站,因此更顯得珍貴。

車站內懸掛著一幅黑白的新竹驛舊照片,營造出濃濃的懷舊氣息。車站內,進進出出的人潮,形形色色。車站,是城市的進出的門戶,也是一個充滿情愫的流動空間;離別或重逢的情緒,散落在車站的每一個角落。旅客的臉上,寫著離情或鄉情。

二十年前左右,我曾幾次進出這個車站。曾來這裡參加考試,曾來參加畢業典禮,曾來拜訪新竹的好友。


新竹驛,完工於1913年。

火車站,一個充滿情愫的流動空間。


新竹驛(新竹火車站)。

濃厚的古典樣式建築風格。

希臘式的石柱。


新竹州廳

第七站:新竹州廳(國定古蹟)

從火車站前直走中正路,經過竹塹城迎曦門,續行中正路,約10分鐘的路程,就來到了新竹市政府。這裡也是80幾年前,新竹州廳的所在地。 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施行政區域調整,將台灣劃分為「五州三廳」(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蓮港廳、台東廳、澎湖廳),新竹州管轄的範圍包括今日的桃竹苗地區,州廳官署就設於這裡。

新竹州廳興建於大正14年(1925年),次年完工。因為是州廳,所以主體結構的規模比鄰近的新竹市役所大得許多。初次遇見時,感覺新竹州廳與台北市政府舊廈外觀極為相似,兩者建造的年代接近,或許是出自同一設計師。

兩棟建築都同樣是二層樓、「ㄩ」字形的設計,主要入口在建物中央,左右兩端各設小門入口,左右建物相互對稱。所不同者,新竹州廳的中央入口突出的門廊,採雙柱結構,看起來更具氣勢,更顯得雄偉。進入大廳之後,則可以看見頗為氣派的拱廊及羅馬式的廊柱。

新竹州廳的建築屬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流行的紅磚建築,這是大正年間台灣總督府所屬的官署或校舍常採用的建築風格。新竹州廳前方面對著中山路,有寬闊的馬路,使建築物的格局顯得很開闊,而這裡目前是新竹市政府所在地,因此還能令人感受到那股已迴盪80多年的州廳氣勢。


新竹州廳,約完工於1926年。

新竹州廳,目前為新竹市政府。


左右兩側各有入口。

側拍建物立面。

建物兩側微高,左右對稱。


新竹信用組合

第八站:新竹信用組合(市定古蹟)

新竹州廳的對面,中山路的兩側,各有一棟日據時期的建築;左側是新竹市警察局,右側是新竹市消防博物館。由警察局再往前走幾步,則是新竹信用組合(新竹一信),這三棟建築都是昭和時代(約1930年代)的建築。其中,新竹信用組合已被列為市立古蹟。

新竹警察局位於中正路與中山路的轉角。街角,是警察局常選定的座落位置,警察局的大門就位於轉角處。新竹警察局建於昭和年間,年份不確定,但其建築形式與完工於昭和8年(1933年)的台北市大同分局相似,都成L形並左右對稱,立面簡潔,無繁複裝飾。褐色的面磚,屬於國防色,具有防空保護色的作用。大同分局已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新竹警察局倘若不改建,成為古蹟應是時間遲早而已。

新竹消防博物館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的消防組,建造於昭和12年(1937年)。土黃色的面磚也是日本統治晚期公共建築物常使用的顏色,都屬於國防色。這棟建築最大的特色是有一座六層樓高的瞭望台,是當時全新竹市最高的建築。因為當時通訊不發達,因此消防員可從瞭望台眺望全市失火處的濃煙,判定失火地點,然後利用從牆內的傳聲筒通知一樓的消防人員,可以迅速出動滅火。新竹市消防局遷移新址後,這裡規劃為消防博物館,以推廣消防觀念,平日開放供民眾免費參觀。

新竹信用組,建於昭和8年(1934年),現為「新竹一信」的辦公室。這棟三層樓的建築物座落於中山路與大同路的轉角,雖然已是昭和年間的現代建築風格,但仍保留了一些古典「樣式建築」的元素,例如採用圓拱窗,拱窗上的裝飾,以及入口的仿石材的門柱,都為建築物增添古典的氣息,呈現金融機構典雅穩重的氣息。


新竹市警察局。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


六層樓高的瞭望台。

建造於昭和8年(1934)。

新竹信用組合。


長和宮


第九站:長和宮、水仙宮(市定古蹟)

離開新竹信用組合,沿著大同路北行,中途左轉世界街,再右轉北門街,不久,就來到了北門街與北大路交叉路口。這裡是昔日竹塹城北城門(拱辰門)的位置,如今已不留任何痕跡,只見路口騎樓地上鑲著一塊大理石的導覽解說牌而已。

從昔日的北門街穿越拱辰門,就抵達城外的長和宮和水仙宮。這兩間廟座落於北門城口的交通要道上,都是竹塹城重要的寺廟。長和宮建造於清乾隆7年(1742年),已具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主祀媽祖,因廟位於北門城外,所以被稱為「外媽祖」。廟內的媽祖像是由中國大陸福建湄洲媽祖祖廟移靈來的,是桃竹苗地區最早建立的媽祖廟。廟名取 「長和」,是希望竹塹各船頭商行要長久合作,能和平共處。

長和宮為二殿二廊的廟宇,前殿主祀媽祖,後殿主祀觀音佛祖。由於寺廟的歷史悠久,入口的三川殿古色古香,龍柱、 石獅、木雕、石刻古樸優雅。長和宮的右廂房的「太歲殿」則有供奉竹塹郊商先賢牌位。「郊」是昔日從事進出口的商業團體所組成的同業商會,竹塹地區的郊商就稱為「塹郊」,塹郊曾多次捐資整修長和宮,並以此地做為郊商議事地點。因此長和宮也成為竹塹郊商的信仰中心。


長和宮廟埕,演出歌仔戲


水仙宮位於長和宮左側,祀奉水仙尊王,也就是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台灣的民間信仰將媽祖與大禹都視為是航海的守護神。水仙尊王原奉祀於「長和宮」的後殿,後因竹塹市街日漸發展,信眾漸多,於是於同治2年(1863年)在長和宮左側另建水仙宮以祀奉水仙尊王,因此形成兩廟並立的景象。水仙宮左側外牆旁,豎立著三塊複製的古碑,記錄建廟的歷史。

我來到長和宮時,廟埕搭著戲台,正在演出傳統的歌仔戲。戲台擋住水仙宮的入口,因此無法拍攝兩廟並立的全景。我則在廟入口的三川殿駐足觀賞歌仔戲一會兒。我已很久沒看過這種廟前的野台戲,這是幼年時極熟悉的場景,因此倍覺親切。

台上雖然賣力演出,台下觀眾卻零落可數。想當年,每當廟埕演出歌仔戲時,總是人潮聚集,將廟埕擠得水洩不通,而小販雲集吆喝,熱鬧喧囂。今非昔比,多數的歌仔戲團如今都已蕭條沒落。

我緩慢地移步離去,希望沒有干擾到台上演出者的心情。沿著北門街前行,繼續我的新竹古蹟之旅。

(~待續)

旅遊日期:2007.10.19 (寫於2007.11.07)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宜蘭頭城.礁溪泡湯.林朝宗舊宅.烏石港遊客中心
女留學生誤入同學寢室 遭起訴
租戶數月不能搬回  議員表關注
從全球發展看台灣文創產業趨勢(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