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慈大2學生闖天涯 非洲當志工

【大紀元11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慈濟大學2名大四學生許迎恩、許雅綾暑假到非洲肯亞貧民窟當志工,和當地慈善團體Living Positive Program(LPP)、及各國的學生志工幫忙蓋學校、開辦蠟燭工廠,認養貧困兒童,回台灣之後,許迎恩念念不忘非洲大陸,也打算大學畢業後,回到肯亞當志工。

*結伴到肯亞貧民窟*

許迎恩、許雅綾分別就讀慈濟大學傳播系、生命科學系,2名大四女生勇闖天涯,結伴到肯亞首都奈洛比南方30公里、旁邊是垃圾山的恩貢山貧民窟,住進當地NGO團體LPP創辦人Mary Wanderi的家,與來自6個國家的8名青年志工,一起投入社區婦女居家訪視、技能訓練、衛生教育、兒童助養計畫等工作。

*沒水沒電上帝遺忘*

許雅綾說,這裡是「被上帝遺忘的地方」,聚集了2萬餘人,沒電沒水,環境衛生惡劣,2成民眾有愛滋病;此外,物資也很缺乏,學校十幾個小朋友共用一支鉛筆,考試時「輪流作答」,每天只吃1餐學校供應的午餐,普遍營養不良。

志工們每天除了跟Mary一起居家訪視,也發現當地唯一的幼稚園校舍,只有2間教室,屋頂還會漏水、地板龜裂,隔壁的廚房每天中午以柴火做飯,黑煙還會跑進教室,嗆得小朋友很難受,於是志工們決定先從翻修校舍開始,分工合作從寫計畫、沿街募款、找工匠、到建材行討價還價,花了3週時間完成2間教室和1間廚房,教室內也鋪上水泥地,舊廚房則變成儲藏室!



肯亞許多地方沒有電,夜間仍使用蠟燭、油燈照明,許迎恩、許雅綾想到慈濟功德會的「蠟燭經驗」,籌辦蠟燭工廠成功,如今她們雖然已經離開,蠟燭工廠仍持續運作。(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翻攝)

*協助成立蠟燭工廠*

此外,2人見貧民窟沒水電,夜間照明只能點蠟燭,做蠟燭市場很大,加上LPP長期倚賴外界捐款,2人協助籌備成立蠟燭工廠,生產出一根折合台幣3.5元的蠟燭,不僅NGO組織有收入,也有工作機會。

*爭取訂購制服訂單*

此外,LPP原有的婦女縫紉班,雖然培訓了10名裁縫師,但她們無力買縫紉機,也找不到工作,只能做縫補零工,因此2人也主動建議成立「制服工廠」,兩人則到處拜訪附近學校、需要訂購制服的單位,爭取訂單。

雖然她們在非洲只有2個月,但離開時卻帶著滿滿的收穫,不僅蠟燭工廠已經順利生產、販售,許迎恩、許雅綾也分別認養1對雙胞胎、4個青少年,還立志明年畢業後還要繼續到肯亞服務。



許雅綾在非洲肯亞當志工,也和家人共同認養了4個小朋友,她雖然畢業後要開始工作,但她也立志每年都要挪出時間到海外當志工。(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攝)

海外當志工 先「準備好自己」

〔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許迎恩、許雅綾雖是慈濟大學學生,但這次的肯亞志工行,並非透過慈濟系統,而是自行透過國際志工組織AIESEC,轉介到肯亞的Living Positive Program,許迎恩分享當海外志工經驗,她說,到國外服務之前,包括語言能力、個人專長都要考慮,個人對極端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很重要,以免人到了國外,卻幫不上忙。

*語言能力、專長都要考慮*

到肯亞當志工,並不是參加旅遊團,許迎恩說,行前準備很重要,除了了解當地國情,行前還到醫院打瘧疾、黃熱病疫苗;初抵非洲後,身上不能帶值錢物品會被搶、半夜不能獨自在外行動,志工都必須克服這些「害怕」,獨立性要很夠。

*評估是不是真心要奉獻*

許迎恩也觀察,有些人把當志工當成「海外旅遊」,就會有開小差、「不想太累」的心態,必須評估自己「是不是真心要奉獻」;此外,外語能力很重要,以免無法與人溝通,等於幫不上忙;個人專長方面,具備行銷、企劃能力,也能在更多層面幫助人。

許迎恩說,到國外和各國志工相處,居住環境不比台灣,例如有志工拿吹風機吹衣鞋就很「白目」,當地物資已經夠缺乏了,要學著觀察、入境隨俗。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