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林昭(12)

第八回(上)

北大人大,憐苦楚王前吳老

友情愛情,共患難甘粹羊君

話說林昭因為“認罪態度惡劣”,終於被劃為右派分子,受到“保留學籍,勞動察看”的處罰。原本林昭要被遣送到北京京西煤礦改造,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負責人羅列因憐才之念動了惻隱之心,以林昭體弱多病為由,為其說情,將林昭留在了北大苗圃勞動。羅列原是蘇南新聞專科學校教育長,與林昭早有師生舊誼。林昭在苗圃做些花花草草的雜活兒,自然比在煤礦幹重體力勞動要好得多。一九五八年,北大新聞系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合併,羅列調往人大任新聞系副主任,又把林昭也帶到人民大學,安排在新聞系的資料室工作。這位羅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之舉,于林昭遭難時得以稍許舒解,誠為好人好事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資料室負責人王前,則確然一個好人;組織派來在她手下幹活的兩人都是右派,除了林昭,還有一位男青年甘粹。雖在資料室工作,右派可算不上資料員,按規定只是進行“勞動考察”,接受“監督改造”。王前並不以另眼待林昭、甘粹,視他們為另冊中的異類,而是認他們為同樣的人類。從甘粹事隔三十年憶及王前的寥寥數語可以看出他們當時在全體冰冷的眼光斜視中感受到了王前原始人性的溫暖。甘粹說:“領導我們兩人的是王前女士,具體工作是為學校編寫“中共報刊史”收集資料,整天在報刊庫裏查閱舊報刊。那時,林昭體弱多病,還經常發燒咳血。王前十分同情她,叫我在生活上多加關照。”

王前對林昭、甘粹沒有多加管理,她見林昭身體不好,還時常送些食品給她。這一年多時間,林昭的生活還算平靜。

王前在人民大學教報刊史,一位知識女性,一位善良賢淑的好女人。她的前夫是國家前主席劉少奇。或是悲天憫人的情懷使她難以適應黨內冷酷無情的爭鬥生活,導致她遠離榮華富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林昭在北大人大遇到的第三位在她處困境對她施以援手的好人,是人民大學的校長吳玉章,是他親筆簽字批准林昭於一九六零年初返回上海家中養病。吳玉章既是辛亥老人,也是中共五老之一,除了馬列毛思想,也受過儒道佛的薰染。吳玉章對林昭、對人民大學最著名右派林希翎諸人的悲憫情懷,或是有為國家民族留存點血脈的心思。附筆走此,也算錄善。嘆偌大中國,唯三五個吳氏,一百萬右派。

林昭在人民大學新聞系資料室期間,完成修改定稿了兩首著名的長詩:《海鷗之歌》、《普羅米修士受難的一日》。

林昭成為右派時已是二十六歲,以當時中國的社會輿情,早已過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段,而進入為人妻為人母的歲月。熱情浪漫、才氣橫溢的林昭原本有許多朋友自不待言,也早有心儀的才子和為她傾倒的俊彥。按下不表,另回專敘。

且說右派分子時期的林昭曾談婚論嫁,奈佳人佳事將成之際,功虧一簣,黨棒無情,嚴打鴛鴦,天各一方。這位曾經幸運的准新郎是誰呢?近水樓臺先得月,就是和林昭同在人民大學新聞系資料室勞動改造的甘粹。甘粹十七歲參加解放軍,在四川參加過土改,隨後南下,保送到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習,赤子情懷過了,結果成了右派。其經歷有與林昭相似處。

甘粹比林昭小,雖然領導王前叮囑甘粹照顧體弱多病的林昭,但林昭以姐居甘粹自承弟,這生活上、心靈上、感情上、思想上誰照顧誰可就難說了。林昭甘粹朝夕相處,日久生情,一段姐弟戀在王前這位過來人兼淑女開眼閉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下酵母滋生般地演繹起來。這在那個極為扭曲的時代是極為難得極為難有的事。多麼美麗啊!人性,最原始最本質的人性,無論如何艱難,無論如何黑暗,無論如何扭曲,都會頑強地、不由自主地產生顯現,其真善美的一面猶如田野的鮮花必然綻放點綴著人生人世間,其假惡醜的一面也總會如影隨形蛆生蟲咬地對待一切美麗美好的人事物。

讓我們在太多的醜惡中來享受一回美吧,請看當日英俊“帥哥”甘粹和林昭的戀愛故事。



年青的甘粹。

 

人民大學新聞系的右派曾集中在一起勞動。這也是新生事物,原先都是教授、同學,一下子成了敵人,該怎麼勞動,一時也無所適從,就叫右派們掃地、撿西瓜皮。甘粹和林昭的第一次見面就在撿西瓜皮時。當時可無心也不敢打招呼,只是默默地相視,算是互相知道有對方這麼個人罷了。真正相識相交是到了資料室後。林昭已經出離悲傷痛苦憤怒,進入了深思的階段;甘粹則還陷在痛苦和迷惘中,總是心情不好。

林昭長甘粹幾歲,同病相憐,很自然地象姐姐關心弟弟那樣對甘粹,和他談心,開導、鼓勵。他們共同編輯《批判資產階級新聞觀點》這套書,查找資料、閱讀、交換意見、決定取捨,使他們的話題一下子豐富起來。甘粹年輕時是個帥哥,又一帆風順地從部隊到了大學深造,有點多愁善感和脆弱。林昭的眼睛會說話,時而深沉,時而堅毅,時而慘澹,時而淒然,時而愛憐……每當林昭顯露出慘澹淒然的眼神時,甘粹總會情不自禁地傷心人別有懷抱,望著林昭美麗而慘然的眼睛,流下男兒淚。粗心的甘粹在相處時間長了後,也發現林昭體弱多病,於是在生活上盡力去照顧她。

在林昭臥床病重期間,為他打飯送水,噓寒問暖。瘦小的林昭,瘦弱的身體,思想卻深刻成熟、性格剛毅堅強。林昭主動地向甘粹講述彭德懷受冤、大躍進荒唐、人民公社餓死人種種國家大事;介紹南斯拉夫的改革,認為南斯拉夫的情況與中國有類似之處,很值得中共領導參考借鑒。甘粹還發現林昭下班後回到自己的房裏,埋頭修改長詩“海鷗之歌”和“普羅米修士受難的一日”。這兩首長詩讓甘粹對林昭的詩才和思想的深邃前瞻欽佩不已。

林昭作詞作曲寫了一首歌,歌名叫“呼喚”,是為了紀念同為右派被遣送流戍勞改的難友的。兩人獨處小屋或校園小徑時,林昭會低吟淺唱這首“呼喚”給甘粹聽。甘粹至今還記得歌詞和旋律,學會了唱這首歌。歌詞是這樣的:“在暴風雨的夜裏,我懷念著你。窗外是夜,怒吼的風,淋漓的雨滴,但是我的心啊,飛出去尋找著你,你在哪里?為什麼我找不到你,你是被放逐在遼闊的草原?還是沉埋在冰冷的獄底?兄弟!兄弟!我的心靈為你流血,我的呼聲追尋著你,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因為歌曲中有疊句“你在哪里?”這首歌又被人改名為“你在哪里?”

註:

本回參考文章:甘粹“北大魂——憶林昭”,倪競雄:“沙雕美食,遙祭英靈”,羊榮華“回首往事”、“林昭的欣慰和遺憾”。胡傑《尋找林昭的靈魂》電視片解說詞。彭令範“姐姐,你是我心中永遠的痛”。肖雲儒“林昭、王前與甘粹”,轉自《中華聖女——永遠的林昭》網站。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2184&joursid=80704。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