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集

林保華:中共應該向農村戶口發放金錢或消費券

【大紀元2月18日訊】為打救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經濟不景,”擴大內需”似乎成為萬應靈丹。因此除了加大基本建設的投資,就是提升民眾的消費力。後者因為臺灣發放消費券而在中國引發爭論。顯然,發放現金和消費券,的確可以提升消費能力,然而,這是寅吃卯糧,羊毛出在羊身上,債留子孫。因此暫時救急可以,當作萬應靈丹,恐怕就有飲鴆止渴的風險了。臺灣副總統蕭萬長也說,這像興奮劑,不可長期服用。

還有引起爭論的是,發錢還是發券合適?到底發給哪些人合適?在我看來,發錢比發券合適,因為在財政經濟困難的時候,發券還需要許多行政費用,雖然發券可以強迫你立刻消費。但是對窮人來說,在沒有錢的情況下,發錢就是雪中送炭,根本不可能存起來;對富人來說,消費券對他們影響不大,如果非用不可,可以把本來要花的錢,先拿消費券來使用,一樣等於存款。而印刷消費券過程中,也可能產生因為沒有編號而多印的舞弊問題。

但是更大的問題,是這些消費券或金錢,應該發給誰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並且真正能夠刺激消費?臺灣是有戶口就給,固然不完全是雪中送炭,但是可以減少交易費用,也可以避免劃定誰應該給,誰不應該給時,產生弊端。

中國的有些地區已經開始發放消費券,從形式來說,有叫消費券,有叫旅遊券,只是消費範圍的不同,一樣起著變相貨幣的功能。而已經發放的地區有杭州、成都、深圳、南京等大城市,廣州也表示有興趣。但我覺得發放地區很有問題。

雖然我不太瞭解他們的發放範圍,哪些人可以拿到,但是這幾個城市都是中國相當繁榮的城市,城市(包括近郊農民)的消費能力本來就比較高,在這些城市發放消費券的作用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不太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甚至還有圖利自己與家人的嫌疑。張維迎教授主張發放外匯儲備給每個人,中國政府從”金融安全”與”虛榮心”出發,也很難同意,雖然人人有份比較公平。

我認為比較簡單,又符合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就是發放金錢或消費券給農村戶口。

我們知道,中共所鼓吹的共產主義理想是”消滅三大差別”,也就是消滅工業和農業、工人和農民、城市和鄉村的差別,但是自毛澤東以還的中共領導人,除了胡耀邦與趙紫陽稍好一點外,差不多都是騙子,對農民有許多虧欠。首先不准隨便遷移,尤其是不准”農轉非”的戶口制度就是把中國農民綁成中世紀的農奴;在政策上不是消滅三大差別,而是擴大三大差別,即使改革開放,也以拆遷為名剝奪農民的生存根基。因此只發給農村戶口,是表達一下六十年來共產黨對不起農民的認錯態度,也是對大多數中國農民沒有分享到改革開放三十年應有成果的小小補償。至於城鎮戶口是否在發放範圍內,近年來從農村遷移出來的戶口又怎麼辦,可以研究斟酌。

中國的農民太苦了,即使成為農民工,因為這場金融海嘯而至少有幾千萬的農民工失業而陷於旁徨的境地,他們最需要這筆錢。而”內需”刺激不起來,也是因為只靠貪官污吏的消費,例如今年還很紅火的新年消費,還是不夠的,要幾億農民出來消費,才是真正的擴大內需。

如果中共各級領導人有反對這樣做的,就把他們送到農村,尤其是當年最窮的革命根據地,以”小小老百姓”身份去體驗生活,徹底改造他們的思想。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