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

俞梅蓀:台上躬親為民 台下任由評說(中)

——紫陽四週年祭

【大紀元2月20日訊】紫陽峰上紫陽亭

在紫陽的書桌上,擺放著兩個鏡框,分別鑲嵌著「紫陽亭」和「紫陽峰」相片。這是在1983年,紫陽總理率湘、貴、川負責人毛致用、王朝聞、楊析宗深入考察三省貧困地區,沿著人煙稀少的崎嶇山路,來到某貧困縣牧場,察看剛引進的新西蘭良種牛羊,並給予大力支持。在這剛開始建的牧場裡,條件很差,沒有床,紫陽就睡在臨時拼湊的桌子上過夜,高寒山區,潮濕陰冷,用電爐取暖,同行的似有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的朱鎔基。

如今,那裏的良種牛羊成群,人們富裕了,把紫陽到過的那個山,命名為「紫陽峰」,在山頂上建起「紫陽亭」。兩年前,當地農民把「紫陽亭」和「紫陽峰」相片和自產的奶製品千里迢迢送來紫陽書房,以告慰紫陽在天之靈。



紫陽峰黑色石碑和山頂的紫陽亭。


紫陽峰黑色石碑和紫陽亭。

河南老鄉為紫陽送冥幣

中午11時正,在紫陽書房門外,從河南省滑縣桑村鄉趙莊來的紫陽的晚輩侄孫十來位,按其風俗習慣在這個時辰,點燃一盆金箔元寶紙錢,有幾位自言自語道:「老爺子,咱給你送錢來啦!怕你在天上缺錢花呀!」金色的元寶在熊熊火焰中化作一縷青煙升起。有人感慨道:「老爺子這輩子也沒有花過這麼多錢啊!」

趙二軍和用棍撥火的崔學武(紫陽的炊事員)重複著這句話,大家爽朗地笑了。這笑聲,是對紫陽為官清廉,置個人得失於度外的自豪。

晚上在回家路上,攝影記者老吳說,不久前到趙莊採訪,那裏很窮,紫陽的兄弟姐妹和侄孫晚輩都是普通農民。紫陽在位時沒有幫助滑縣發展經濟,也沒有格外關照河南省。

「要吃糧,找紫陽」的故事

當晚,四川的朋友彭偉來電話向我說起:川西平原一年兩熟,沃野千里,上世紀70年代初,省領導人瞎指揮,改為一年三熟(兩季水稻、一季小麥),造成連年大面積減產和歉收,出現糧食緊缺,人們吃不上飯的嚴重局面。1975年底,新任四川省委書記的紫陽深入農村,來到灌縣(現為都江堰市)中興公社革命十隊。當時,彭偉是在此村蹲點的縣委工作人員,由縣委書記柴金山向紫陽如實反映三三關九,不如二五一十,即一年三熟,不如兩熟的道理。紫陽又走訪了不少村莊,多方聽取農民意見,回到省裡立即召集全省會議,採取措施,及時恢復一年兩熟的傳統,農業生產迅速恢復正常,且穩產高產,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是「要吃糧,找紫陽」中的一個小故事。

彭偉認為,紫陽一貫深入群眾,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實事求是的作風,這與他在1989年5月19日凌晨4時到天安門廣場,走進群眾,看望學生,熱淚盈眶,堅持要在民主與法治的軌道上解決問題,堅決反對出動軍隊鎮壓學生運動,是一脈相承的。

功過是非任由評說

下午2時半,紫陽的秘書李樹橋抬著沉甸甸的花籃來到紫陽書房,白色緞帶上寫著:「紀念紫陽同志四週年忌辰,白美清、李樹橋敬挽。」他倆每年都來獻上大花籃,今年白美清(紫陽的秘書)因病未能前來。

我與李樹橋聊起紫陽的身後事。我說:「不久前讀了《也談趙紫陽與馬洪的關係——與馬雅女士商榷》1,您以親身經歷澄清事實,回應《馬洪和趙紫陽在改革中的一合一分》2文中的不實論述,很有說服力,還原歷史,讓世人看清事實真相。」

馬洪之女馬雅把市場經濟改革的功勞簡單的歸功於其父的理論探索,抹殺紫陽在政策制定和推動中的作用,讀之如鯁在喉。她寫道:「爸爸作為趙紫陽的智囊之一,1984年趙採納了爸爸的建議,穩定了時局。1988年,趙未能採納爸爸的建議,這對1989年經濟、政治有一定的影響,並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

李樹橋說:「經濟決策不是像馬雅講得那麼簡單。紫陽要聽取各方學者專家包括年老的、年輕的意見,還要聽取中央各部門、各地方領導與群眾的意見,依靠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集體決策,哪能只聽一個人的?我在紫陽身邊工作,深感馬雅的說法難以成立。」

當時,我在中南海工作,熟悉那裏的工作情況和決策過程。李樹橋為人樸實,治學嚴謹,事實求是,使人信服。

在「六四」事件中,不少人說了違心話。時任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總幹事的馬洪就把本中心剛開始研究的「產權制度改革」,作為紫陽要搞資本主義復辟的實例來加以批判,以取悅新的領導人,迎合當時已停滯並後退的新政策。李樹橋在文中尚未提及此事,對馬洪的論述留有餘地。據說,馬洪是唯一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公開點名批判紫陽的部長級領導人。

人無完人,紫陽如有錯誤,當然可以批評指正,無論其在台上還是台下,都要有事實根據,充分說理;不能莫須有,無限上綱上線。要尊重客觀事實,才能對得起社會。

有幾位身居要職的老同志對紫陽的下台持保留態度,結果卻備受冷遇,被淡出官場和政壇,有的還被免職。

我問王雁南是否讀過此文。她不以為然道:「父親曾說,一些關係密切的下屬,極力撇清關係,劃清界線,是可以理解的。」



紫陽的秘書李樹橋每年祭日來紫陽書房祭奠。

歷史是人民寫的

上午11時20分,每年祭日來此的杜導正(87歲,炎黃春秋雜誌社社長,1937年參加革命,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六四」以後被免職)捧著鮮花來了。他留言寫道:

時間越久,積澱越深。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鄧小平、胡耀邦和你的歷史功績。劉少奇說:「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這是真理。

——杜導正,你的老下級、老朋友率杜小雷等眾子女及老伴續志先、炎黃春秋雜誌社全體同仁敬祭

——杜導正並代蕭洪達地下老下級來祭奠你——時代偉人!這種懷念是永恆的!

(註:蕭洪達,1939年參加新四軍,曾任廣東省委常委,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中紀委副書記,已故)



杜導正在紫陽書房留言,後為趙五軍。



杜導正留言手書。



一位女士在紫陽像前振振有詞,深深鞠躬。就我所問,獲悉她代表未能前來的兒子鞠躬,其子當年參加天安門廣場的學生運動。她寫道:「趙總書記:如果1989年那場偉大的全民反腐敗鬥爭不被鎮壓的話,當今的官場腐敗也不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百姓憤怒!無奈!」

紫陽書房留言簿被各種字體填滿:

趙總書記:您好!

當年段祺瑞用槍口對付學生,當年鄧小平用坦克碾壓學生。只有您,在面對學生和市民的時候熱淚盈眶,說:「你們還年輕。」只有您,心裏裝的是人民群眾。

——熱愛您的人民:王冰、余承會、李忠英(外地訪民)

浩氣長存,英明流芳。六四慘案,必將清算。

民主憲政,指日可待。告慰英靈,民心所向。

——李金城

圖5,訪民留言手書。

清廉高潔,人民公僕。

——「六四」傷殘人齊志勇並代胡佳、金燕

中國五千年曆史上為了不忍殺害人民而主動請辭的最高領導人,唯紫陽先生!我們虧欠紫陽先生及家人太多,這筆極為罕見的精神財富永遠存活在中國人心中。

——趙昕、李海、李金平(「六四」學生)

紫陽先生:

我每日都在懷念你。在我心中紫陽書室是北京最重要的地方。日後國家下半旗一個月也不能彌補對你之不公。

挺原則勇有堅持,拋寶座義無反顧。

——趙順源、李惠霞敬挽(香港市民)

敬愛的總書記:廣東人民不會忘記您老人家,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珠海市民陳風強

中國的良心,世紀的偉人。

——張海寧(北京市民)

一夜秋風狂催祖竹,三更冰露淚凍孫蘭。

——趙濮(老家趙莊孫輩)

求解放,求真理,求進步,一生不變始終如一。

趙紫陽叔叔蒙難二十年,去世四週年祭。

——劉清

上海的一位大學生給王雁南來信說:「我生於1988年,沒有經歷上世紀80年代的風風雨雨,但從網上有限的材料裡瞭解到中共當局不願公開「六四」真相,知道趙紫陽先生的為人、為事。1月17日是趙紫陽先生4週年祭日,向這位偉大的改革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寫道:「紫陽先生沒有做錯,當局仍不敢正視他的功績,但人民不會忘記他。我欽佩「天安門母親」20年來的執著與抗爭,她們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和苦難。向這些偉大的母親們致敬!向不畏權勢,勇於說出真相的普通民眾致敬!有人說,趙紫陽先生的逝世,帶走了中國的希望,但是,歷史的車輪是不會逆轉的。」

代朋友向紫陽像鞠躬致意

我向一些朋友發出手機短信,告知紫陽四週年忌日,立即收到不少回復。其中有:

——啊!四川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要吃糧,找紫陽」的時代,代我們四川人民問候紫陽家人閤家安康。(黃紹甫,85歲成都人,曾赴印緬抗日遠征軍老戰士)

——紫氣西去餘香猶存,陽暉北照普世同光。紫陽先賢仙逝四週年祭。(王均,原人民日報記者)

——代問紫陽全家幸福安康,歷史和人民會永遠銘記紫陽!(趙巖,原中國改革雜誌記者)

——1989年以後的紫陽,對外的唯一職務是高爾夫球協會會長。他無法再施展其政治抱負,這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國家的悲劇?(徐明,上海港區職員)

轉載《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