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紡織創新研發與醫療異業結合 創造倍數商機

【大紀元2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28日電)擁有優質技術和行銷能力的紡織業遇到經濟大衰退,跌得鼻青臉腫,但有業者從創新研發上下功夫,同時結合醫療業,不但商機倍數成長,創造出一片藍海,還迫使國際大廠上門求和。

台灣紡織業面對經濟大衰退,不知何時景氣復甦,除非口袋夠深,否則會經營得非常辛苦。

放眼經濟復甦後,如何擺脫傳統紡織業的微利現觔,利用傳統優質技術與既有的行銷能力和通路為基礎,以創新研發的方法與異業結合,最終目的在於創造藍海,成為紡織業現階段非常重要的課題。

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黃彥臻表示,2008年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產值較2007年成長3.9%,出口值較2007年成長6.5%,即使在金融風暴肆虐的第四季,出口值仍有新台幣83億元,較2007年同期成長7.8%。

黃彥臻分析,台灣醫療器材出口主力包括電動代步車、血糖計及試紙、隱形眼鏡等,產業鏈結構成熟。這些主力產品訂單來源「不易受景氣波動影響」。

另外,在全球消費緊縮情況下,能提供品質穩定且價格較低廉的二線產品、耗材,反而是台灣醫療器材擴張全球市占的一個機會,後續發展值得關切。

醫療器材、耗材,與生命安全、健康保障息息相關,任誰都不敢大意,而且「不受景氣影響」;因此,紡織業可強化與醫療體系結合,更能走出另一片天。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分析師徐翊庭研究,台灣2007年醫療紡織品出口,以敷料產品佔 68%最高,僅新台幣4.49億元,其次為外科膠帶產品佔23%。

其中,敷料產品範圍包括一般功能性敷料(如生物相容性敷料、濕潤性傷口癒合產品等)、粘敷料及具有粘層的物品等(如藥用敷材、貼布等)。

創傷敷材(wound dressing)產品依用途分為敷料、縫合材料、紗布、繃帶及外科膠帶等。其中,低階技術產品面對中國、東南亞等國的興起,業者已轉移生產重心至他國,台灣則保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競爭優勢。

依產品趨勢顯示,未來創傷敷材會朝向更高階的產品線發展 (如特殊性敷料及縫合材料等)。

徐翊庭根據出口值的多寡來評比產品競爭優勢的「顯示比較利益指數」(RCA)發現,敷料產品以日本的RCA指數最高,從2000年至2007年不斷上升,確立敷料產品出口大國地位,其次是美國。

至於台灣則呈平穩趨勢,RCA介於0.28至0.77間;不過,要注意中國的技術正開始急起直追,其他歐盟和韓國等出口競爭力稍低。

縫合材料則以歐盟及美國的RCA指數最高,介於0.47至0.82間;至於台灣、日本、中國、南韓的RCA值差異不大,約介於0.0007到0.12之間。

紡織研究所企劃處協理兼產品部主任陳宏恩表示,紡織所正扮演紡織業和醫療體系間的策略聯盟中介角色;多年下來,紡織所獲取的經驗顯示,醫療體系有固定的標準流程 (SOP),不易改變醫療用品的大小、形狀等,但卻非常歡迎採用新材質,提昇醫療效果。

陳宏恩舉例,彈性敷材 (含藥物)非常適合身體需要活動處受傷部位 (例如關節),台灣過去沒有這類產品,日本進口貨一片逾新台幣百元,但紡織所研發以超便宜 (一片成本2、3角)的不織布做成彈性敷材,目前正在大量推廣中。

另一項研發成功案例是加強貼布藥效的熱度,讓藥效貫穿經皮吸收 (經脈、皮膚吸收)以提高療效,目前正準備商業生產。

陳宏恩透露,紡織所輔導國內一家生產普通膠帶的傳統家庭工廠,改採所內研發的透氣不織布、親和性膠取代傳統膠帶,完全不需改變生產流程和機器設備。

這家小廠的透氣醫療膠帶外銷日本,把一家美國著名上市大公司產品打得一敗塗地,迫使這家美國公司找上這家小工廠,美方一開口便說,「我要把你工廠所有的產品全部買下來」,最後這家小工廠有條件答應幫忙做代工,並藉由這家美國公司的通路行銷全球,如今家庭工廠已經換成「超大廠房」。

這家小工廠接受紡織所的市場行銷輔導,利用中東國家厭惡歐美干預當地政治,因此拒用歐美產品的意識形態,透氣醫療膠帶在中東賣到翻。

陳宏恩透露,另一家同樣接受紡織所輔導的家庭式口罩工廠,利用SARS期間政府大量需要特殊口罩的機會,生產內外多達 4層的高附加價值防水、透氣、殺菌口罩;如今家庭工廠也已經轉成大工廠,專司生產醫療用口罩,利潤相當不錯。

陳宏恩說,紡織所正輔導幾家紡織廠生產特殊濾材,以及電子業無塵室專用濾材,設法讓紡織業創造市場差異化,除技術革新外,更要跨行研發、服務,才能擺脫傳統紡織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主張未來10年每年新增650億美元醫療預算,並預計讓全美4600萬無醫療保險的民眾都能獲得保險,未來政策若實際推動,將提升醫療器材整體市場規模,這對紡織業來說是一大片藍海,更值得思考運用各種方法與醫療業異業結合,創造數以倍計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