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失范誰都會成為下一個王帥

標籤:

因在網上發帖,39歲內蒙古男子吳保全2007年和2008年兩度被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警方跨省抓捕。(4月19日《南方都市報》)

和王帥一樣,吳保全被抓的理由是在網上發帖「誹謗」,惹禍的根由也是對征地行為有所質疑。不同的是,王帥獲得了國家賠償,相關責任人被處理,靈寶市的公安局局長還不辭辛勞,專程赴上海登門道歉。

幾乎雷同的事件,結局差異卻如此強烈。以「王帥案」為例,媒體的持續關注,也許是該案能得到圓滿結局的最佳註腳,而吳保全就沒這麼幸運了。不過,媒體的強勢關注又如一種「越界」,映照出法律權威的矮化,法治環境的萎靡。因為法律是剛性的,法律的權威被矮化,那就只能是法治環境出了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說,在「吳保全案」中,當地法院的判決創造了一個新罪名———誹謗政府罪。因為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動不是民事活動,是政務活動,不受法律上的名譽權保護,政府根本沒有名譽權,更談不上「誹謗政府」。報導中還說,當地法院一名法官私下表示,「吳保全有罪證據很少,基本沒有。憑我的良心,憑法律原則,我都認為他無罪。」如此以道德和法律的名義作證無罪的案例,卻在沒有新增犯罪事實的前提下,刑期從1年改判至2年。原因大概如報導中當地的一名檢察官透露的那樣:「我們簽字是無罪,後來領導說,這是市裡的案子,我們管不了。」

所以,法律在政府眼裡只不過是一個被選擇性甚至「創造性」運用的工具。而「稷山文案」」等往事,也如出一理。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晦一些罷了。法治環境被以法律的名義破壞,權力的失范使公眾看到的只有律條的被曲解,法治的權威幾乎喪失殆盡,表達意見成為高危舉動,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王帥,不安全感也就油然而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轉自互聯網論壇﹐未經本站核實

相關新聞
梁丁:目睹一顆「公民之心」的死去
上海白領網上發文挺鄉親  官方跨省抓捕
十年砍柴: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王帥
河南青年維權勝利 公安認錯賠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