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法

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2)

第一招:你希望你的孩子扮演什麼角色(上)

莎士比亞曾在其名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中,闡釋人生如戲,每個男男女女都是演員。事實上,生而為人每天扮演許多角色。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從早晨起床開始:先扮演為人子女的角色;到了學校,又扮演學生及朋友的角色;課堂上,他可以扮演班長、小老師、排長……等角色;在員工消費合作社購物時,他所扮演是顧客的角色;放學後,可能又扮演送報生的角色。

角色可分為天生角色、成就角色及歸附角色三種。性別角色及種族角色是天生的,國籍角色是天生的,也可以是歸附的。天生的角色係與生俱來、無法改變,不是本文關心的主題。成就角色是自身努力賺來的,例如「博士」「教師」「律師」……等角色,是自己努力賺取的。個人對其成就角色基本上是喜悅的、心甘情願的,本文亦不加以探討。

歸附角色則經由別人強加之於身。「民主戰艦」、「正義使者」等角色是別人歸附的。歸附角色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當一個人被歸附負面的角色時,心情是不愉快的、心不甘情不願的,而且負面角色對當事人會有極大的破壞力。本文將討論的重點是放在歸附角色上。

人生社會化的歷程就是角色學習的歷程。「角色」一詞,通常是指一組的行為規範,稱之為角色行為。譬如說:學生的角色行為包括準時上課、依規定寫作業、參與學校各種集會。透過楷模(role model)的示範作用,個人學會某一角色應做與不一做的行為(role behavior),此時稱之為角色學習(role learning)。

當角色學習完成後,個人需預作角色扮演(role playing),以便未來能順利演出。個人演出某一角色行為時,稱之追角色踐履(role enacting)。角色行為有的很清楚界定,有的卻隱誨不明。清楚的角色行為容易被角色扮演者所踐。設若個人扮演出某一角色,時日一久,便容易養成某一角色人格(role character)。例如:扮演商人角色久了,便會有一身銅臭味了。當行政人員久了,便有一股官僚習氣。

從上述人生社會化的過程可知,歸附角色對一個人是很可怕的。因為當一個人被歸附某種角色開始,他便會努力學習該角色行為,賣力演出,並養成了人格角色,從此一輩子拋棄不掉該角色。

角色可分為積極角色及消極角色,或稱之為正面角色及負面角色。例如一個孩子若被歸附「放牛」、「神經病」、「呆瓜」、「阿達」、「小偷」、「沒用」、「壞蛋」、「流氓」、「小太保」等負面角色,它便會如影隨身,陰魂不散地影響他的一生。反之,被歸納積極的角色,如「好人好事代表」、「菩薩心腸」、「體諒的丈夫」、「模範生」、「乖寶寶」、「傑出工程師」、「華陀再世」、「優良教師」,都會鼓勵他積極演出。

許多父母愛子心切,但教養不得其法。在親友面前指責孩子的不是,其用意是:希望用此方法激勵子女改過遷善。事實上,此種方法常事與願違,孩子在眾人面前,被截上「壞孩子」的標記。心理學上還有一概念叫做「自我觀念」,他代表一個人對自身的看法和評價。

活在這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其所作所為都會與其自我觀念一致。在親戚朋友面前指責孩子的不是,一方面是歸附壞孩子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會形成兒童不良的自我觀念,如此一來,要孩子改過向善,實難上加難。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