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名人

名人傳記精選:一代導演斯皮爾伯格(56)

製片人的情況也發生了許多變化。菲力浦斯夫婦已經分手,朱麗婭本人想做該片的製片;已蓄起鬍子的麥克推遲了去印度“找回自我”的行程。雖然人們相信他倆仍在聯手經營這部影片,但麥克卻沒有出面參與該片前期的主要準備工作,而只是參加了幾次最初的談判和關於出版發行事宜的討論。

斯皮爾伯格很難過,他曾對他們這對夫妻製片人感覺不錯,因為他們不僅僅是個家庭。當斯皮爾伯格有了自己的公司後,起初是由凱希•甘迺迪和弗朗克•馬歇爾經營,後來他們成了戀人,爾後又成了夫妻。他們離開後,是沃爾特•帕克斯和勞瑞•麥克唐納德幫助經營,他們也是夫妻。

  

另外一些製片人也都前來參加《第三類接觸》的應選,其中包括威廉姆•塞克海姆,他曾參加過《眼睛》和《午夜畫廊》的剪輯。但朱麗婭勸阻哥倫比亞公司說,她有能力當好這部影片的製片。最後,這個比以往更具控制權的肥缺被大衛•伯格曼佔據。雇用這位高貴而有魅力的伯格曼對哥倫比亞公司來說是一次賭博。

伯格曼用盡他在星期五之夜玩大賭注撲克遊戲時所用的全部伎倆來對討《第三類接觸》的交易,那種讓他定期揮霍巨額錢財的遊戲一直令他如醉如狂。斯皮爾伯格沒有對此表示反對。伯格曼在找錢方面是個傑出能手。如果與該片有關的什麼人為此而受騙上當的話,那也是好萊塢有創造力的能人命該如此。在這段時間裏,斯皮爾伯格有權去爭取全部控制權,但此時此刻他倒更樂於讓伯格曼代表他的利益工作,並同意他去佔有很不公平的利潤分成。

伯格曼把賭注壓在英國EMI電子公司上,這家公司因銷售電視機、電視掃描器和另外一些高級電子產品而財力雄厚。最近它剛買下哥倫比亞公司的音樂部。作為交易的一部分,他們答應為這部影片提供財政支持。時代公司的發行商們也對給該片投資很感興趣。伯格曼為爭取更多的資本奔波於歐洲各處。1976 年12月,美國政府頒佈法規,把電影製作方面的某些作法視為非法逃稅行為,但在西德卻仍有空子可鑽。那些願意出資的公司沿著美德兩種法律之間的界限共給《第三類接觸》投資了700萬美元,EMI公司的名字也將出現在影片上,這是一個極為優惠的條件。

伯格曼的實力表現在代理人們的蜂擁而至。多數代理人現在已把哥倫比亞製片廠當作自己幾年後進一步向管理層邁進的階梯。每一兩個月,ICM(國際創造管理公司)或威廉•毛裏斯就派來一位高級代表監督一下製片工作。1975年,這裏曾發生過一起值得人們回顧的歷史事件:麥克•奧威茲和其他4個年輕而野心勃勃的代理人,因看出公司缺少冒險精神而提出反對意見,並因此被威廉•毛裏斯開除,這之後,他們自己創辦了一家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代理公司,而且很快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有實力的代理公司。

朱麗婭•菲力浦斯擔心人們會為《第三類接觸》究竟是誰寫的問題產生衝突,她請求保爾•謝拉德通告劇作家仲裁委員會,他不打算佔有這部影片的名譽。菲力浦斯向他保證劇本中將沒有他的創作的痕跡。“我們大家都是紳士,”謝拉德說,“如果(斯皮爾伯格和菲力浦斯)告訴我這事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

但在讀了最後一稿劇本後,他從勒科姆這個人物身上看到了萬奧文的影子,以及其他一些他以前的劇本中的內容。“我看出我所注人的那些精神內容,這些都是斯皮爾伯格一開始帶著這個設想找我時所沒有的,尤其是我設計的結尾以及5種音符、5種顏色的想法。把飛碟當成一種宗教體驗的想法那不是斯皮爾伯格的天性,面是我的天性。”到了今天,謝拉德仍因親眼目睹了斯皮爾伯格的口是心非而感到不是滋味兒。但從斯皮爾伯格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情形就不同了,他說:“這件事讓我很奇怪,當別人將謝拉德想像出的生動而令人愉快的內容擴展並獲得成功時,謝拉德卻悄悄地溜走了。”

另一位能控制這部新片的人是J•阿蘭•海內克。他曾繪製片人寫了一封尖刻嚴厲的信,指出他們未經他同意也未支付任何費用就使用了他的專有名詞和想法。於是他們迅速把他聘作技術顧問,還讓他在那群受人歡迎的外星人中扮演了一個小配角。

通過《第三類接觸》,一些競爭對手也顯露出來。記者們沒有把斯皮爾伯格等人說成是與20多個法國導演一樣的屬於哥達、特拉福特、查伯羅爾旗幟下的新浪潮式的人物,而是把他、盧卡斯、威廉姆•弗裏得金、斯考塞斯、伯格當維奇、米留斯、謝拉德等十幾位20來歲的導演說成是科波拉旗幟下的戰士,這是一個可以理解的錯誤,也是一個使人傷心的錯誤。作為新浪潮電影人,他們拍片一般都以彼此之間的關係和其實不並存在的某些諾言為前提條件。比如從左翼天主教中上階層人物埃裏克•羅摩爾身上很難找出與從前的反社會少年特拉福特相似的特徵,而這種鴻溝在彼特•伯格當維奇和馬丁•斯考塞斯之間則顯得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