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自然

【綠野遊蹤】苦楝樹的視界



春雨期間,微風輕拂,是否注意到一棵紫霧迷濛的樹?本該綠葉盎然怎會成紫色呢?原來這開滿淡雅花朵的樹稱為苦楝。

苦楝屬於楝科落葉性喬木,由於果實味道苦,冬天模樣蕭條、淒苦,便稱它為「苦楝」或「苦苓」,別名金鈴子、紫花樹、森樹。它遍佈台灣全省各地,以播種法來繁殖,由於有強韌的生命力,能在貧瘠的荒地上奮力生長,開枝散葉,它是重要的造林樹木之一,木材可製作成建築材料及傢俱。

初春時,從光禿禿枝條冒出新綠的羽狀複葉,同時一叢叢小花苞,也慢慢從葉腋中冒出頭,三月就綻放出嬌小可愛的花朵,每朵小花則有五片淡紫色花瓣,花心上是深紫色雄蕊花絲合生成的花絲筒,裡面包著一個雌蕊。而密密麻麻的小花排列成圓錐狀,整棵樹好比是大型的滿天星花束,那種美令人眼睛一亮。





植物開花時最怕遇到下雨,如是連續半個月的下雨,授粉很容易失敗難以結出果實。苦楝也不例外,它的花期約一個月,但不是一朵花開一個月,而是分批陸續開放,以降低下雨天帶來的危機。當花謝有天女散花般的美景,使灑了滿地的花瓣有如紫海,但抬頭看樹梢仍有成千上萬的花叢,怎麼也感覺不出花兒變少,花開花謝都很有詩意。

生機勃勃的春天是萬物騷動的,成雙成對依賴苦楝生存的粗副黛緣椿成蟲出現在樹上,隔天就能在葉片發現很漂亮的蟲卵,樣子好像是排列很整齊的超級迷你饅頭。每當經過樹下時,就先尋找蟲卵位置,很期待它們破卵而出的模樣。過些時日,蟲卵孵化出許多若蟲,若蟲全擠在葉片下,一受驚嚇就移動位置,想要看清它們的真面目,得小心翼翼才行。

粗副黛緣椿屬半翅目緣椿科,吸食苦楝幼嫩葉片的汁液,一齡若蟲的外型很特別,有著一對鐘狀觸角,從二齡、終齡若蟲到成蟲,都是成群聚集在樹上到處遊走,後來椿象也在不知不覺中全部都飛走了。

夏天的苦楝樹則綠意盎然,像一把大傘,躲在樹蔭下避暑,能讓熱意全消,那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深意表露無遺。綠葉冠頂的苦楝,吸引了鳥兒、昆蟲飛來逗留,人們在樹下乘涼聊天,聽聽鳥叫蟬鳴,還能看見吸食苦煉汁液的天牛,為酷熱夏天帶來除了戲水之外的另一種視覺享受。

秋天,樹上結滿橢圓形的綠色果實,到深秋就轉為黃褐色,一串串的果實垂吊在樹上,因此人們為苦楝樹取了「金鈴子」這樣美麗的稱呼。試想,果實如果變成鈴鐺的話,當陣陣風來,就能聽到叮叮噹噹的鈴聲,人在樹下納涼的同時,也聆聽悠揚的樂音,那就很美妙了。

成熟的果實吸引了白頭翁、紅鳩、金背鳩、樹鵲等等鳥兒前來飽餐一頓,也讓苦楝的種子隨著鳥的排泄物傳播到各處,不過,這些在鳥兒口中的美味果實,是含有致命毒素,人千萬不要誤食,雖然樹皮、果實都有毒性,但卻可以當作藥材使用,外敷內服皆有醫療效果,內服用藥需經醫師處方,不可擅自嚐試,以免造成生命危險。而從苦楝樹提煉出的「苦楝素」是一種天然的殺蟲劑,不但效果好,對環境也無害。

秋末冬初,苦楝葉子轉黃,果實漸漸掉落,等冬風一吹,樹葉落滿地,只剩下蕭條的枝幹佇立在寒風中,冬末的苦楝是歷盡滄桑後的凋零孤寂身影。但這只是短暫的景象,到了黃曆新年過後,慢慢就能看到苦楝繁茂的面貌。

看著樹幹上一個個蟲蛀過的洞痕,強勁的生命力卻仍屹立不搖,想要爬上樹去抓天牛或望遠景,可要踩穩細細的枝幹,因它的質地脆易斷裂,一不小心就可能高高摔下。當抬頭觀看而出現驚喜連連的事,這是除了賞花聞香之外,並為其記錄其它生物的一種幸福歷程。

另外從植物四季變化,看花開、花謝、結果,明白它為什麼要開花?以前從感官上去認識這問題,總認為花是給人欣賞的,不同的花呈現自然界之四季美景,是帶給人視覺的美材。但植物的使命,經由美麗芬芳、可貴的花朵,吸引更多昆蟲前來,以增加授粉的機會,其真正原因還是為了傳宗接代這種大任務,但是附屬價值卻帶給人們無盡的歡樂。@*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