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華:假減稅無法刺激真投資

鄧新華

標籤:

【大紀元5月6日訊】媒體上說,政府投資火熱、民間投資冷清,對此,國家稅務總局研究所研究員張培森說,地方企業對一些投資減稅的政策不瞭解,這是目前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不大的原因。「如果企業不願意投資,原先確定的減稅作用難以實現,比如1300億的增值稅減稅目的可能就達不到。」

民營企業真的對減稅不敏感嗎?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問另一個問題:是否真的減稅了?

表面上看來,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其龐大的救市計劃中,都有一部分減稅的內容,這讓一些傾向市場的人多少獲得一點心理安慰。但我不得不說,這個心理安慰來自虛幻的錯覺。

很多經濟學者說政府投資有擠出效應,意思是說,政府在某個行業裡投資多了,這個行業的投資機會就減少,民營企業就會撤出。但其實,政府投資的效應遠不止「擠出」這麼簡單。

政府本身並不創造財富,它投資的錢,必然是來自稅收。這個稅收,要麼來自直接徵收,要麼來自通貨膨脹(鑄幣稅)。不管來自何方,有一點確定無疑:政府把錢投資於某個項目,相應地,民間被多征走一筆稅,也就少了一筆錢投於其他地方;如果政府不直接徵稅而靠通脹來投資,那麼,民間就得面臨更高的價格,其效果和直接徵稅一樣。因此,政府投資不止是減少了民間盈利的機會,它根本就是直接把本可以用於民間投資的錢挪為政府投資。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可能更清楚。投資,表面上看投的是錢,實際都是資源的配置問題。在一定時間內,資源是有限的。它們被政府用於此,就不能被民營企業用於彼。一堆水泥,被政府搶購(政府的搶購能力無人可比)去修並不急需的馬路,就無法被民間用於修老百姓急需的住房。也就是說,政府投資必然要減少相應的民間投資。指望政府投資拉動民間投資,相當於指望1+1=3。

有人說,政府是用過剩資源投資,以刺激民間投資,這是對市場的重大誤解。企業家總是根據價格和成本來做投資決策的。在經濟困難時,某些行業會顯得「 過剩」,這就說明,這些行業需要調整了。企業家在等著相應的資源價格下降,以完成調整。可是政府加入搶購以後,這些資源的價格就無法下降到符合企業家預期的水平,企業家只好放棄投資。

由於現行貨幣制度讓政府可以搞信貸擴張,這個問題就不那麼好看清楚。在政府大規模投資的同時,居然也可以伴隨「減稅」,這會讓一些人誤以為政府沒有佔用民間資源。其實,政府發的票子增長,但真實的資源並沒有增長。只要政府花錢比過去多,這個減稅其實就是假的。即使某些企業家錯以為真,信心爆棚,要配合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他們馬上也得面對可用資源越來越少的真實局限條件。也就是說,就算他們想投資,也乏資(資源)可投啊。張培森研究員認為民營企業對 「減稅的政策不瞭解」,此非民營企業在夢中,是張研究員在夢中。

確實會有一部分企業從政府的投資計劃中受益,那就是比較靠近政府投資項目的企業,一般也就是靠近利益部門的企業。但一小部分企業受益的同時,多數企業可用資源減少,民間總投資必然減少。

--原載:《鉛筆經濟研究社》,2009-04-27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紐約通勤者如何申請稅收減免
加減稅政策有利於家庭裝修承包商
15.4兆振興案 日本史上最高
Hugo: 1981 vs. 2009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