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書摘

書序:如同直視太陽般地 直視死亡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及書中的七章目錄標題,就不想閱讀。不只是我,恐怕大部分從事安寧療護,實際在第一線照顧臨終病人,且受過較完整訓練的醫療專業人員,也都不想讀此書。

問題是出在書目中用了「死亡焦慮」與「死亡恐懼」這些詞彙,而這些詞彙是我們專業人員無論在臨床上或教育中,都刻意要避免的用語。因為「死亡焦慮」或「死 亡恐懼」不是一種「病症」,而是人類存在的「正常現象」。既是正常現象,就不該用負面的病理學詞彙去描述。我們在醫學或護理領域中,教育下一代新血輪時, 是不允許使用這些名詞的。

然而此書的作者是歐文.亞隆,他是我最欽佩的當代存在精神醫學大師。連他也用「死亡恐懼」及「死亡焦慮」這樣不恰當的名詞,反而引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想看 看他到底談論什麼,有無一些創新的、有價值的啟示?果然,在第一章〈凡人的傷痛〉」之中,他就開宗明義地點出:「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皆害怕死 亡。」他採用了古雅典思想家伊比鳩魯(Epicurus)的觀點:「人類痛苦的根源,即在於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作為其論述的出發點,並推崇伊比鳩魯為 存在心理治療師的先驅。

既然「害怕死亡」是普遍且正常的現象,是否因此不必理會它了呢?不是!作者認為死亡恐懼會影響人的整個存在,且為痛苦的根源,因此必須經由「悟透死亡,始能覺醒」,從死亡恐懼中獲得救贖。

第二章的主題〈辨識死亡焦慮〉更使我們這些臨床照護臨終病人的醫療專業人員煩惱。因為如果「死亡焦慮」是正常現象,那麼就無法治療,也無需治療,用這個病 理名字標籤病人,對病人有什麼益處呢?病人即使承認:「對!我是有死亡焦慮!」那又能怎樣呢?我們能用「抗焦慮的藥物」去消除「死亡焦慮」嗎?或任何「心 理治療」方法,去治療「死亡焦慮」嗎?但作者並不令我失望,他在這一章及其後的篇章中,以臨床案例與實務技巧來闡述他的觀點,的確是有價值的見解。

第三章〈覺醒經驗〉是用數個臨床實例點出,從重要的生命經驗中學習「靈性的躍昇」,如:悲痛、生命的終點、重大的抉擇等,而覺醒實為存在的救贖。第四章 〈觀念的力量〉討論一些哲學家、治療師、作家、藝術家等,所提出的克服死亡恐懼的真知灼見,希望觀念的轉變可以轉變人的心態。然而光是理性的思想,是無法 真正扭轉人生的,唯有透過「聯結」,才是使人能直視死亡的最強利器。第五章中,作者用了大篇幅描述透過人與人的聯繫克服死亡焦慮,這一章有較不完整的遺珠 之憾,因為真正的救贖不只有「人與人的聯結」,而應更擴展成「人與天、人、物、我的聯結」才夠!

第六章是作者自己覺察死亡的回憶錄,是他本身面對死亡的體會,深具個人色彩。第七章則為給治療師的建言,有許多不錯的具體建議。但在臨床上最重要的,仍然需透過治療師與案主之間信任及親善的關係,否則治療師對於別人的生死大事,是難以「治療」的。

西諺有云:「死亡如同烈日,是不能直視的。」人們若直視太陽,必定灼傷眼睛。知道太陽當頭照,卻並不直視它,或戴上墨鏡,並不表示「否認死 亡」,反而是一種健康的態度。然而,當有一天,太陽變得柔和,且照著人們會產生滋補的血清素(Serotonin)時,陽光就變質了!死亡也一樣會變質, 當人們對存在覺醒,與天人物我聯結,就有可能直視死亡(陽光)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