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散文

天韻舞春風:蘇軾〈記承天寺夜遊〉(附視頻)

蘇東坡的一生中曾寫了很多的隨筆偶記,既不必有什麼傳統的包袱,也少了嚴肅的使命感。卻多了些溫暖親切,寬和成熟。也成了他極為人所喜愛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荇讀音:姓)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這篇文章一開始就說明了「夜遊」的時間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這時的東坡正因「烏台詩案」被謫貶,而住在黃州。當時的他雖然掛了「黃州團練副史」的虛銜,卻奉命「不得簽書公事」,所以整天過的是閒居的日子。這篇生活中隨手寫來的短文正描繪出他當時的心境。文內是這樣寫的: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正換了衣服準備睡覺了,忽然看到皎潔的月光,悄悄的從窗戶流進來了。對著如此的良辰美景,怎麼能睡覺呢?於是,欣欣然想出去走走。但想到沒有能跟我分享樂趣的人,所以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這時懷民也還沒睡,我們就一起到中庭散步。

整個庭院月光如水,空靈明澈,看起來水中好像還有藻荇等水草縱橫交錯,搖曳晃動,再仔細一看,原來是竹、柏在月光下斑駁的影子呢!

哪一天晚上沒有月色?而什麼地方沒有竹、柏呢?但是卻很少有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文中說道:「念無與為樂者」,其實是良辰美景,不願獨享。而「懷民亦未寢」,這「亦未寢」三個字,用得實在大有妙趣。好友相交,妙在心有靈犀一點通,不必預約,也不必解釋,月色如水,相視而笑,一切盡在不言中,自然而然就「相與步於中庭」了。

這裡最有意思的是「閒人」兩個字。普通的人想當還當不上呢!這得修多久才修得來的啊!「無所事事,無事可幹」,這只是一般閒人,不足為道。必須得有「如積水空明」般明澈的心境,毫無掛礙的心思,才是真正的自由閒人哪!要做到的話,那可不是世間一般的功夫啊!這短短的八十五個字中,表達出了朋友相知的喜悅,也描繪出東坡因為內心的寂靜淡遠,而感到整個天地間都像水底一樣的清明了,這真是一篇淡而有味的好文章啊!



新唐人電視台 http://www.ntdtv.com

--新唐人電視台節目.【天韻舞春風】--

新唐人電視台http://www.ntdtv.com/xtr/b5/aMain.html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