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新紀元】謝田:七年之癢與十年之昧

【大紀元6月24日訊】當美國《時代週刊》的專欄作家佳士汀.福克斯(Justin Fox)四年前作為《財富》雜誌的記者去中國的時候,他就對西方大公司的總裁們對中共如此不顧原則、卑躬屈膝,「近乎小狗般的癡迷」,而感到迷惑不解。這個職業記者的直覺是對的,西方公司高管的行為,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的利益,還助紂為虐、傷害了全社會的道德基礎。

經濟戀愛之終結

福克斯發現,世界跨國大公司與中共政權之間的「經濟戀愛」,似乎走到了終結。四年前他就認為,這種不理性的關係是不會持久的,他也不清楚結局會是什麼。憑新聞記者的直覺,他覺得中國的經濟自由與政治壓制的混合,是在醞釀一種會爆炸的可燃物品。當然,到今天,許多人還認為風景這邊獨好;但更多的人們認為,掩蓋越完善、越紮實,掩蓋不住時的尷尬越大。

戀愛關係的終結,從寄希望於從中國消費者身上賺錢的西方公司美夢破滅開始。這些公司發現,從西方消費者身上賺到的錢,流入中國很容易,但要這些錢再流出中國,就要困難的多。航運成本的升高,讓人們突然意識到,從數千英里之外的中國給本國市場供應商品,風險太高。等到資本主義的老闆想要賺共產主義者手中的錢時,與中共官員的合作,就開始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西方大公司與中共關係趨於冷淡,合乎心理學研究上的預期。與此同時,曖昧關係中被拖下水的案例陸續曝光,美國朗訊科技曾因沒有準確記錄中國高管參觀旅遊的費用,被罰款二百五十萬美元。圖為朗訊在伊利諾依州貝爾實驗室的外景。(Getty Images)

七年之癢

從二零零二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接收國開始,到今年為止,剛好七年過去了。「七年之癢」(Seven year itch)的說法,似乎又一次在經濟和企業管理中得到了驗證。

「七年之癢」是說,人們通常在相隔七年之後,會重新評估其人際的社會關係,包括男女關係、婚姻關係。在西方社會有一段時間,一般的婚姻只能維持七年,「七」的數字就是從那裏來的。當然今天可能還要短一些。說來有趣,有人甚至認為,這個「癢」可能不只是語義學上的,而是物質上的,也許真有雙方之間皮膚狀況、寄生蟲、和兩性關係類的疾病的原因,導致人們的發癢、撓癢、排斥和失和。

〈七年之癢〉還是美國豔星瑪麗蓮‧夢露主演的一部電影的名字,人們記得的夢露在紐約街頭裙子被街道下面的地鐵通過時的風捲動起來的照片,就是在這部電影裏出現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期間,美國社會的離婚率曾經很低,但那是因為那些要分手的人們覺得乾脆就離棄、放棄更加容易、也從經濟上更划得來。發人深省的是,投資中國的許多韓國企業,最近黯然離開中國時,也是選擇了「離棄」、「夜遁」的路線。

避免「癢」的策略

心理學家們在探討如何避免「七年之癢」的時候,提出了許多策略。策略之中,有一條是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草率行事;還有一條是調整期待,因為過高的期待會與現實形成不可接受的反差。

「過高的期待」是怎樣產生的呢?它的根源其實就是中共關於中國經濟的謊言;而「清醒的頭腦」的喪失,也同樣是中共的功勞,其拉西方政府和企業官員下水的手段,從美國司法部目前要加強打擊商業賄賂的行動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早在三十年前,美國國會就通過了《海外腐敗行為法案》(FCPA)。但這個法案基本上來說,長期處於塵封的狀態,沒有怎麼運用。但是在近年來,司法部開始加強對跨國企業海外商業腐敗行為的調查。目前正在接受調查的公司有一百多家,遠遠高於去年。兩年前,電信設備巨頭朗訊(Lucent)公司為來訪的中國電信企業高管參觀旅支付了數百萬美元的費用,但沒有準確的紀錄。朗訊為此不得不繳納二百五十萬美元的罰款。

十年之昧

說起美國企業高層被中共拉下水,而出現福克斯所描述的「不顧原則、卑躬屈膝」,「近乎小狗般的癡迷」,我們還可以往前再推幾年,「七年之癢」之上,可能有「十年之昧」。

一九九九年中共開始鎮壓法輪功以來,西方政府和企業對此啞口無言。這十年之間,基本就是昧於良心、充耳不聞,如摩托羅拉、德國大眾;甚至與狼共舞、為虎作倀,如思科系統、雅虎搜索等公司。

從企業中低層管理者、在職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的學生們對中國迫害法輪功一事的看法,就揭示出許多根本性的問題。幾年來,在對MBA研究生班的幾百名學生的調查中,雖然大部份美國經理人立場鮮明,堅持較高的道德理念,明確反對歧視性的立場,但總有那麼5%左右的經理人,在原則問題上模稜兩可或準備讓步,只要在中國有利可圖,就會違背自己的道德觀念行事,寧可陷入道德上的進退兩難,也不要被關在中國市場之外。

現在,世界經濟處於衰退之中,裸泳者不得不尷尬現身。不管是意識到了七年之癢的,還是十年來愧對良心的,都需要好好反省反省了。◇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125期【商管智慧】欄目 (2009/06/11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127/6498.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