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謝田:錢的價錢的漲落和美聯儲的彈藥

謝田

【大紀元4月22日訊】用錢來標示世界上的許多東西,實在是相當方便的。以前在中國大陸久居的人們,初來乍到西方社會、比方說到美國時,會極其不自然的發現幾乎什麼東西都有一個按美元計價的價錢。最直截了當的例子就是法庭的判決,不管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做了什麼壞事,如果犯罪一方不認罪伏法、悔過道歉,對受害者的補償呢,在法庭的判決中,往往總是可以用金錢來表達。

許多中國人說美國沒有人情味,是冷冰冰的社會。初看好像如此,美國人按章辦事,鐵面無私,朋友之間、甚至家人之間財務帳目都分得很清楚。但仔細一想,其實不然。美國的慈善捐款是世界上最多的,許多富人把錢財捐給非營利組織,而不留給子女。即使是收入較低的人,慈悲的心腸也不少。最近有個南美的移民,是一個開校車的司機,每個星期只掙七百塊錢。有一天他發現紐約貧民區有許多人餓肚子,而他自己可以滿足生活,就每週花上三、四百元,每天下班做飯送給這些人吃,已經做了四年了。他也不圖個什麼,也不是什麼英雄模範,就是憑著自己的良心在做。

在給學生解釋各國之間貿易的根源,為什麼許多國家並沒有生產任何產品的「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但仍然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講「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的問題時,會用到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必須把物品的貨幣價格撇開來,不是用多少多少美元一噸西紅柿、或多少多少美元一台機器來度量,而是用多少噸西紅柿一台機器,或者多少台機器一噸西紅柿,亦即把西紅柿的「價格」用機器來表達,或者機器的「價格」用西紅柿來表達。這時,有人就覺得很難理解。這也難怪,用貨幣──「錢」來標示商品,這個概念在人們心目中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錢的價錢和錢價的滑落,日漸成為世界面臨的新問題。世界金融的最高管理機構──各國的中央銀行,也日益用盡了它們能夠動用的武器。(Getty Images)

那麼,「錢」的本身,是否也是一種可交換的商品、可用價格來標示呢?至少,人們到別的國家旅遊,在海關換錢時,一種貨幣的價格是可以用另外一種貨幣來標示的。那同一種貨幣之間的交換呢?這好像不是一個問題,同種貨幣之間的交換,難道不是跟換零錢差不多,是等價的嘛?是這樣的,一塊美元換四個二十五美分的硬幣,是等價交換。但如果同一種貨幣之間的交換有時間差,屬於延期的交換,或者「期貨」的交易,那價格又該怎樣定呢?這裡也有一個錢的「價格」、或錢的價錢的問題,那就是利率。

各國政府用利率控制通膨或失業率

利率,作為一種錢的「價錢」,是人們為使用自己尚未擁有的錢而支付的「價格」。利率通常用百分比來表達,用年利率來計算。

利率作為錢的「價格」,在今天社會有更大、更重要的意義。各國政府利用利率來作為一種貨幣政策的工具,用以控制投資、通貨膨脹、和失業率。

跟美國鄰居聊天兒,談當今的利率,有些年齡大的人回憶起當年曾經借過年利13%的住房抵押貸款,聽起來挺嚇人的。但那些人似乎也從當年的高利率中走過來了,今天還活得挺滋潤。倒是今天的社會,利率已經降到了那麼低,人們的擔心和憂愁呢,還是有增無減。

英格蘭銀行目前的利率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從一九八九年到二零零九年,英格蘭銀行的利率就在15%和0.5%之間變換。德國銀行的存款利率一九六九年高達14%,一九二零年代甚至接近90%,最近幾年在2%左右徘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是一樣,過去半個世紀內利率在0.25%和19%之間變動。得到中共支持的津巴布韋,在獨裁者穆加貝的統治之下,為了對付通貨飛脹,曾把銀行貸款利率提高到了800%!

錢能夠「生息」的原因,按現代人的解釋,是因為人們延遲了消費。你如果把錢借給別人用,就意味著你不能現在消費。一般理論認為,人們寧可現在就拿到消費品,而不願意等到以後,亦即及時行樂要比含辛茹苦、先苦後甜要更受歡迎。另外,人們總是有對通貨膨脹的擔心,所以今天的錢一定比明天的錢更值錢。也因此,在自由市場競爭之下,利息都是正的、大於零的。

目標利率接近零 利率槓桿已無力控制金錢

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一直在利用其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公開市場委員會,通過買賣財政部公債的操作,來調節利率。但今天,人們悲觀的意識到,聯儲會拯救美國經濟的能力可能達到了極限。最近美聯儲的決策者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繼續降息已經沒有可能,這可真是有點「彈盡糧絕」了。

那該怎麼辦呢?有人建議美聯儲收購銀行資產,向金融體系注入大量現金,用這一方式來達到進一步降低利率的效果。但如果這樣做,通貨膨脹一旦失控,美元大幅下跌,問題會更大。本來是用來避免通貨緊縮的舉措,如果造成通貨膨脹的出現,可是讓人哭笑不得。

人類控制金錢的工具中,利率歷來被認為是個強有力、甚至萬能的槓桿。目前世界經濟滯脹(stagnation)的可能,讓人們失去了對這一槓桿的信心。錢的價錢的滑落和利率槓桿的失靈,應該讓人們重新思考,我們在錢的內涵的假設、金錢運作的機理、以及財富流動的原因的認識上,是否有根本性的破綻?如果錢財背後有更深遠的力量、而不是簡單的利率、信用、和投資在左右,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115期「商管智慧」欄目(2009.04.02~04.08)

原文連結:http://mag.epochtimes.com/117/6167.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市場營銷系列:騎虎難下虎的在朝與在野
市場營銷系列:窮人借錢給富人的麻煩
市場營銷系列:天堂後花園裡神仙的呼喚
市場營銷系列:美國抄底和還富於民的難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