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集

林保華:六四的「回憶與思考」

【大紀元6月7日訊】今年「六四」二十週年前夕,出版了趙紫陽的錄音回憶「改革歷程」,使「六四」的紀念活動升溫。二○○七年三月,趙紫陽的氣功師宗鳳鳴出版了「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是根據趙紫陽與他百多次談話中追記出來的,那是閒聊性質,與這次出版的「蓄意錄音」有些不同,兩者比較,這次的錄音記錄當然更是「原汁原味」,內容上也會有些不同。

趙紫陽的錄音回憶錄,讓人想到前蘇聯共產黨赫魯曉夫晚年被迫下臺後出版的回憶錄。一九七○年代出版的赫魯曉夫回憶錄也是根據錄音,記錄整理出版,也是分為兩次出版,第一卷是「赫魯曉夫回憶錄」,第二卷是「赫魯曉夫回憶錄——最後的遺言」。不論是赫魯曉夫,還是趙紫陽的回憶錄,因為是在軟禁中的口述回憶錄,自然不可能像正常情況下的回憶錄那樣有非常科學的架構和修飾優美的文字。但是無論怎樣,它給世人留下可貴的歷史遺產,那就是歷史的真相。

如果僅僅從寫回憶錄的角度來說,毛澤東所說的「中國赫魯曉夫」應該是非趙紫陽莫屬了。從改革的披荊斬棘來說,他們也有類似之處,不過趙紫陽前面還有胡耀邦。

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中,留下回憶錄的自然不止趙紫陽一個人,但是能夠違背共產黨的紀律而留下歷史事實(當然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可能百分之百)自己真正思想認識的,在這以前,有瞿秋白「多餘的話」與張國燾的「我的回憶」,還有王明的「中共五十年」,陳獨秀晚年一直發表文章,但不是回憶錄,但他們都是在離開了中共,不在中共控制之下才寫出回憶錄,而趙紫陽則是還在中共魔爪下留下他的、與中共官方觀點有異的回憶錄,這是要承擔相當風險的。從這一點來說,趙紫陽到生命的最後,還繼續與中共進行鬥爭。也因此,只能到趙紫陽去世後,回憶錄才能出版。即使出版,因為涉及如何把錄音帶安全的帶出來,其中的安排,也許要日後才能逐漸解密,相信那是相當引人入勝的。

一九七二年,中國曾內部出版蘇聯元帥朱可夫的回憶錄「回憶與思考」,其實,任何一本回憶錄,何嚐不是「回憶與思考」﹖尤其是與當權者路線相左而失去自由的回憶錄,更會引來更多的「思考」才可以寫出來。而「思考」者,又豈止是作者個人﹖也包括讀者。尤其是涉及六四這麼重大的事件,更是要全國來思考。

六四以後,有一批六四參與者先後流亡到國外,他們就六四寫出的回憶與評論、研究汗牛充棟,在國內的,也可以在境外出版,但是一般都只能從參與者的角度,權力核心以外的「民間」角度來寫,最早以「大部頭」出版的應該是留在北京的陳小雅,為此而丟掉社科院的工作。最近,身在美國,當年是北京政法大學講師、在天安門堅持到最後一刻才撤出的吳仁華,與當年也是學生領袖,不過主要扮演幕後角色、號稱「秦城鐵漢」的劉剛都有大作問世。

此外,當年擔任新華社國內新聞部主任張萬舒,人在國內,最近也在香港出版新書「歷史的大爆炸」,以每日大事記的形式,及翔實的史料,提供了不少內幕消息。可見,中共「捂蓋子」是越來越摀不住了。

而趙紫陽則是在權力核心內,這個權力核心,也是一九八九年五月中旬以前,以後趙紫陽就被「靠邊」了。最敏感的屠殺前後,還有沒有人寫,例如楊尚昆有沒有「遺言」,萬里是否可能也在寫﹖鄧小平的子女會不會寫他們瞭解的若干內幕﹖看來這些都很難,因為利益攸關,死要抱在一起死,做歷史罪人也要一起做。

中共至今還禁止「六四」字眼在公共場合出現,那些似是而非為中共殺人辯護的歪論,也是鬼鬼祟祟的在陰暗的角落出現,他們的歪理,無非是因為殺了人,才保持穩定,才有經濟的發展﹔并且以目前海外民運情況的不濟,來論證「民主」比目前的專制更加糟糕。但是會有哪一天,他們敢用這些「理論」出版大部頭著作來論戰嗎﹖看來,胡錦濤也不會願意惹腥上身。

《爭鳴》 2009年6月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