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休閒

台口湖牽水狀祭典 先民足跡傳奇

【大紀元7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29日電)雲林口湖金湖港,曾是台灣早期繁華港市,160多年前一場大水災,水淹千頃,瘟疫盛行,上萬先民罹難,後代以牽水狀祭典緬懷先人,獨樹一幟宗教民俗,已成重要文化活動。

清朝年間,雲林沿海有一條狹長潟湖,狀如象鼻,稱象鼻湖,後改名樹苓湖,北有上湖港在今日台西鄉五條港,南有下湖港在今日口湖鄉蚶仔寮西南,後來因兩港泥沙淤積,在口湖鄉港東、港西兩地間形成金湖港,成為早期繁華港市之一。

著有「金湖牽水狀傳奇」的文史工作者李春景說,清朝道光25年(1845年)農曆6月7日黃昏,風雲一夕變色,颱風雷雨大作,海嘯捲起浪濤湧進,山洪滾滾奔向海岸,瞬間吞沒沿岸港市。

李春景考據當時情景,7日淹沒樹苓湖北部落,8日侵襲南部落,生靈塗炭,哀鴻遍野,史稱台灣開拓以來最悽慘的金湖大水災(又稱六七水災)。

水災過後,屍橫遍野,清朝道光皇帝於同年農曆9月,下旨撥庫銀賑災,敕封罹難先民「萬善同歸」,後因飢荒、瘟疫橫行,連同水災罹難者共達萬人。

據傳當時有一位陳姓壯漢,7日晚上巡視池塘,大水沖來,返家見屋已垮,母親陷溺,悲慟之時,忽聞鄰居哭聲,趕往見8孩童站在木櫃上,危急之間,奮身以肩背及雙臂搭救,不料水勢凶猛,未走百步,不幸與8童齊溺,後代感念,於咸豐八年(1858年)雕塑「九頭十八手戰水英雄」像祭祀,人尊「大萬人」。

雲林縣萬善同歸牽水狀文化維護協會理事長曾人口在「萬善同歸之歷史與祭祀」中描述,水災過後,先民骨骸由北而南分葬在四湖廣溝厝新庄仔、口湖下寮仔、口湖青蚶庄西南、下湖港大坵墳等4地,有一說稱為4座萬人堆或萬人塚,其中以下湖港大坵墳埋葬人數最多。

下湖港大坵墳,形狀成半月形,其旁於咸豐元年(1851)年建草廟祭祀,即今日金湖舊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每年農曆六月八日舉辦牽水狀祭典,引渡先靈脫離苦海。

下寮仔於咸豐2年(1852年)建萬善爺廟,後因陸續發現骨骸,原塚上堆砌近400座小坵墳,清朝皇帝賜碑「萬善同歸」,成為奇觀,每年農曆6月7日舉辦挑飯擔祭典,與牽水狀祭典有別。

曾人口說,今日下寮仔萬善爺廟中,存有兩座「萬善聖駕」神位,廟外有多座古碑,廣溝新庄墳塚於1914年遷葬,仿小坵墳約百座,都是下寮仔獨有,他處所無,是一大奇觀,於民國94年經雲林縣政府核定為縣定二級古蹟,正進行古蹟維修。

今日的金湖萬善爺廟,是從金湖舊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分靈奉祀,民國47年(1958年)金湖新港建廟竣工,自行舉行牽水狀祭典,民國74年(1985年)重建今廟,金碧輝煌,舉辦牽水狀文化祭系列活動。

金湖大水災造成生靈塗炭,在蚶仔寮建立開基萬善祠,下寮仔萬善爺廟有皇帝賜碑並有數百做小坵墳奇觀,而今日的金湖萬善爺廟金碧輝煌,成為牽水狀文化祭主要舉辦場地。

雲林縣政府去年將牽水狀民俗,列為無形文化資產,正爭取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以落實保存與推展活動,牽水狀獨樹一幟的宗教民俗,已成為後代追悼先人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