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蝴蝶蘭雜交育種 台改良切柱法克服部份障礙

【大紀元7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 8日電)蝴蝶蘭類雜交育種常無法順利結實,在國科會支持下,嘉義大學園藝系研究團隊開發「改良式切柱法」,克服雜交育種部分障礙,搭配無菌播種技術改進,有助獲得獨特新品種。

嘉義大學園藝系研究團隊今天發表蝴蝶蘭類種間雜交育種技術研發成果。

台灣是蝴蝶蘭的原產地區之一,也是蝴蝶蘭主要輸出國家之一,為全球知名的蝴蝶蘭王國。不過,在蝴蝶蘭品種開發實務上,一般蝴蝶蘭類雜交育種常面臨無法順利結實及孕育稔性種子等問題,許多業界想用來雜交育種的親本一直無法雜交成功。

為研究蝴蝶蘭類雜交育種障礙,行政院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蝴蝶蘭功能基因體研究在產業之應用」,進行「蝴蝶蘭種間雜交育種」子計畫。

這項計畫以各地蒐集的優良蝴蝶蘭為材料,依蝴蝶蘭生殖生理特性與育種實務觀察經驗,設計雜交處理方式,希望歸納蝴蝶蘭類雜交育種障礙的致因與機制,並開發可做技術移轉的雜交育種程序。

在國科會支持下,嘉義大學園藝系研究團隊經過研究,初步歸納出蝴蝶蘭類雜交育種障礙的原因,開發出改良式切柱法。

研究團隊表示,經由系列雜交與分析,初步歸納蝴蝶蘭類雜交育種障礙的致因,包括染色體倍體數、雄親及雌親等因素,目前已針對具有雌親障礙的蝴蝶蘭品種,開發出改良式切柱法,並提出專利申請。

研究團隊指出,這項新技術可克服蝴蝶蘭雜交育種部份障礙,再搭配無菌播種技術改進,可促進擁有雌親障礙的蝴蝶蘭株順利結莢,提高種子發芽情況,預期將可獲得更多以往難以雜交成功且獨特又多樣化的新品種,有助提升台灣蝴蝶蘭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