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雄:邱祝櫻育棗有成迷倒日韓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汪淑芬高雄11日電)棗子是台灣冬季水果,高雄農改場的邱祝櫻默默耕耘10年,育種工作一步一腳印,培育出多汁質脆的新品種,這些棗子飄洋過海到日本,甚至韓國也想技術引進。

高職商科畢業的邱祝櫻,20多年前因友人拿了一份農專夜間部報名表給她,從此走上農藝之路。農專畢業後,她鼓起勇氣參加普考,不幸落榜,同年11月又報考基層特考,順利成為公務員,分發至高雄農改場工作。

邱祝櫻的公務員生涯並非從此一帆風順。她到高雄農改場報到才知道,除了她以外,其他同事都是大學畢業。長官甚至當場告訴她,高雄農改場不適合她,最好請調其他單位。

面對職場挫折,邱祝櫻告訴自己,「抗壓性要強,把長官暗示她請調的話當作耳邊風」。她努力讓自己用最好的情緒面對工作,白天認真上班,晚上積極準備乙等特考及高考。

邱祝櫻感謝幸運之神眷顧,讓她都上榜。為彌補學歷的不足,她還以高考資格報考研究所,後來拿到中興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碩士學位。

與棗子結緣,是邱祝櫻進入農改場的第三年。當時因研究棗子的同仁離開,她接手研究「棗子燈照試驗」研究計畫,項目包括光強度、光質、燈照時間、燈照期長短、暗期中斷法等。這項技術後來也廣泛應用在提早棗子的產期。

邱祝櫻說,台灣早年自國外引進栽培的棗子品種,果粒大約10公克,酸澀難入口,在眾多水果中,很難讓消費者看上眼,因此她決定將棗子育種工作當作努力的目標。

但因台灣農業試驗所已從事棗子育種多年,專家學者評選計畫時,認為沒有必要兩個單位投入人力及經費,邱祝櫻提出的棗子育種計畫一開始並未過關。

後來在長官的勉勵下,邱祝櫻用自己多餘的其他研究經費,開始棗子育種研究。她說,當時有些前輩冷嘲熱諷,認為她是白費工夫,常讓她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最後才漸漸習以為常。她認為堅信自己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事。

以往農改場多半從事栽培技術改良研究,幾乎沒有人踏入育種領域,邱祝櫻卻認為研究工作應勇於嘗試,而不是劃地自限。

邱祝櫻研究棗子育種,一做就是10年。這段期間她默默在果園觀察、在實驗室思考,終於在民國90年育成晚熟品種高雄2號,93年再育成高雄3號,96年育成稱為「青蜜」的高雄5號及名為「甜心」的高雄6號。高雄農改場也將繁殖栽培技術授權給國內業者推廣。

去年日本農界注意到皮薄、果肉細緻的高雄6號,特地來台灣標購技術,並以溫室栽培,高雄6號的品種飄洋過海到日本,預定明年就會結果。除日本外,韓國農界也有人發現高雄6號是具有競爭力的水果,正與高雄農改場洽談技術引進。

看到棗子育種成果引起國外注意,邱祝櫻很有成就感,卻不因此滿足。她說,育種工作不是一蹴可幾,快則5年,慢則近10年。育種也永無止境,育種過程實驗失敗司空見慣,她是秉持永遠有改善空間的意念,堅持對育種的熱誠。

邱祝櫻表示,棗子要成為優良新品種,一定要具備果粒大、甜度高、質脆多汁、耐儲放等優良因子。雖然已培育出數個品種,但她仍認為不夠,她期待在公務員生涯內能孕育出更多優良品種,不但讓農民好栽種,也要讓民眾及觀光客吃出幸福的味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30日電)「砲彈鋼刀」是金門的觀光特色商品,有40年打鐵經驗的吳增棟,不畏逆境,一手將砲彈鍛造為鋼刀,名聞全島,再紅到對岸大陸。
  •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31日電)57歲的台南市第一獅子會會員謝明景去年7月背起行囊,騎單車遠征加拿大,帶著一面國旗,沿途募款捐助台灣貧童。他花73天時間實現夢想,也為貧童圓夢,今年夏天他將再度啟程。
  •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日電)儘管兒女有成,76歲的老農羅茂祥「不想麻煩囝孫」,還是每天下田,60年來始終以傳統的牛犁田,赤腳下田,手工插秧,彎著腰,駝著客家人勤奮、耐勞的精神,親近土地。 「聽說有位老農夫耕田很辛苦」,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姓職員,風塵僕僕趕往,看看老農需要什麼補助。到了老農的田裡一看,當場傻眼;他問申請的農會輔導員「要政府補助牛?還是風鼓?」
  • (中央社記者陳淑芬台北3日電)視障者許永昌當工廠作業員時遭老闆歧視,離職後經歷遊街按摩師、按摩院老闆、賣彩券等工作也都挫敗,甚至還遭遇全盲打擊。受到命運捉弄仍屢敗屢戰,他以按摩站重新站起來,並傳授所學,造福百位視障朋友。
  • (中央社記者張靜茹苗栗4日電)「苦是原動力,知道人生是由苦難堆出來的,就只有勇敢面對」。石雕豬達人劉福清45歲以前各處漂泊,常不知下一餐飯在哪裡,但在接觸石頭,找到謀生工具後,他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了。
  • (中央社記者李錫璋台中市6日電)「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學琴的大人可以變好。」音樂人吳文棟在台中戒治所教受戒治人小提琴,期待以弓弦取代針筒,藉音符展現躍動生命力,以心靈教化幫助受戒治人遠離煙毒。
  •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7日電)從教師、律師到社區總體營造設計師,劉炯意秉持「寧可不做,不要做錯」的理念,花了10年時間打造了令嘉義人驕傲的「禾樂村」,以及長達8公里的「時光生態綠廊」。
  •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8日電)三百六十行,果真行行出狀元!李宗銘7年前放棄經營大半輩子的家具設計專業,毅然返回麻豆老家接掌養殖漁業,憑著暖暖鄉情召喚,不僅養出台灣第一批獲產銷履歷認證的台灣鯛,更搖身一變成為台灣鯛料理達人。
  •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9日電)青春年華的14歲少女陳冠伶,在隔代家庭成長,高齡的祖父仍需挑起家計辛苦工作,她則一肩扛起照顧重度肢障祖母生活起居重任,從不逃避或抱怨,成為祖母「最佳的守護天使」。
  •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0日電)75歲的中研院院士、台大生化所榮譽教授林榮耀,多年來與參加國際科展學生一起擠經濟艙、睡雙人房,下鄉巡迴宣傳「如何做好科展」。他笑說「我是院士,卻忙這些雞毛蒜皮事,也曾掙扎過,但我放不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