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政府呼籲亞裔勿食小白黃花魚

人氣 277
標籤:

【大紀元7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南茜洛杉磯編譯報導)加州政府1990年即禁止在PV半島(Palos Verdes Peninsula)三哩外海大量捕小白黃花魚(white croaker,又稱白姑魚),後來又敦促消費者勿食用此魚,因為該地區在50年代到70年代曾受到污染。據美聯社4日報導,鑒於亞裔嗜食小白黃花魚,聯邦環境保護署(EPA)去年開始徵召加州漁獵局(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的監管員特別針對南加州的捕魚碼頭、華裔和越南裔市場加強搜查,以免此種魚類落到消費者手中。

在50年代到70年代之間,當時世界上最大的DDT殺蟲劑生產商Montrose化學公司和其它一些公司通過下水道向PV半島一帶的太平洋海域排放了成噸的殺蟲劑。另外的一些公司則排放了有毒的化學混合物PCB(氯聯苯)。聯邦及州政府有關部門在1990年對這些公司提出起訴,之後1億4千萬的賠償金就一直被用來找出遭受污染的魚類及減輕污染帶來的影響。

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的海洋生物教授Michael Franklin指出,食用小白黃花魚會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原因是這種魚不像其它南加州沿海一帶的魚類那樣會對進入體內的毒素進行新陳代謝。據環保署稱,雖說至今尚無顯示罹患癌癥與吃小白黃花魚有直接的關聯,但經常食用PV半島一帶產的這種魚比食用同一海域的石頭魚(rockfish)或灰鱸魚(kelp bass)患癌的機率要高出60倍。


圖:小白黃花魚(white croaker,又稱白姑魚)是亞裔喜食的一種魚類。(圖片來源:加州漁獵局)


雖然加州早在1990年就在PV半島以外3海浬內的海域禁止商業捕撈小白黃花魚,但是禁捕區再往北和往南的海域仍就可以找到這種魚。而且,如果不經過測試,人們根本就無法分辨受到污染和沒有受過污染的魚。所以,有關部門就索性敦促人們一概禁食所有的小白黃花魚。

專家們說,前些年這種魚幾乎沒有甚麼人吃,只是用作魚餌,但是隨著亞裔人口的增長它就越來越被普遍食用。一項研究顯示越南裔和華裔的吃魚習慣使他們受到毒素危害的機會比其他族裔高,於是環保署就把清查小白黃花魚的重點放在了越南裔和華裔聚居的社區。

去年環保署開始在洛杉磯縣及橙縣指派監管員及健康督察員巡視超市並帶回可疑魚類樣品進行測試,還聘請社團來教授家庭如何降低魚類中化學毒素對人體危害的烹飪方法。

這些個團體告誡消費者只吃魚排而且要用清蒸的方法煮食,這樣脂肪會被融化後流出,毒素也就隨之排掉了。

環保署的一位負責監管普及魚類食用知識的項目經理Sharon Lin說,研究表明全魚中化學聚集物的含量比魚排中的高10倍。

試圖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其實就是要跟一些古老的習俗對著幹,比如喜歡用魚頭來增加湯的鮮味。Lin說,「很多人都認為魚頭是整個魚最好吃的部份,這個觀念真的是很難被改變。」

橙縣的越南社團從去年開始在一些保健診所和美容學校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對像側重於生育年齡的年輕婦女們,因為她們對毒素的抵抗力尤其弱。非營利性的越南難民移民救助機構參與主辦了其中的一些講座,該機構橙縣分部的主管Tiffany Nguyen說,「在越南,由於貧窮人們甚麼都捨不得丟掉。而在美國,物質太豐富所以人們對食物就更挑剔一些。」位於洛杉磯東北部的華人聚居的聖蓋博市今年也推出了類似的活動。

專家們指出,根據商業捕撈業者填報的數據顯示每年有3萬噸的小白黃花魚在非禁捕區內被打撈上來。因為這種魚賣價不高,所以專家們相信還未被銷往南加州以外的市場。

除了教捕撈業者,店主及消費者避免小白黃花魚之外,專家們還計劃在PV半島附近被發現有110噸DDT殺蟲劑和10噸PCB化學毒素的海底表面覆蓋上一層沉澱物。但是Lin說這項計劃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實施才能使小白黃花魚變得乾淨可食。

專家們希望每個超市的海鮮部經理都能一致的將小白黃花魚從他們的庫存中取締。在橙縣的小西貢地區,好幾個經理說他們不再出售這種魚,其中有一個經理提到一位健康督察員曾經警告他不要再賣這種魚了。

但是督察員們對此仍信心不足,因為他們注意到碼頭卸貨的數量並沒有明顯的減少,就說明這種魚還在市場上出售,所以他們呼籲消費者不要購買小白黃花魚。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南加州召回沙門氏菌污染荳芽
南加海域DDT污染猶存魚皮中含量更高
美提高食品安全檢驗標準 減少細菌污染
美宣佈食品安全新措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