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已成灰燼 台東電影院走入歷史

【大紀元8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7日電)台東唯一的電影院大同戲院被一把火燒了!電影業在台東有過輝煌的一頁,從鼎盛時期的36家戲院,到剩下最後一家苦撐,今晨的一把火讓台東電影娛樂也成灰燼。

台東戲院的高峰期是在6、70年代,當時幾乎每個鄉鎮都有2家電影院,就連遠在蘭嶼的勵德管訓班也有,看電影是當時的主要娛樂。

在黑白電影時代,台東不僅沒有首輪片,甚至只能看到三輪的,院線片在台北下片後,利用飛機送到花蓮,再由公路或鐵路將片子托運到台東,在16鄉鎮輪流跑片。通常片子到台東多少已破損,因此會有斷帶的情況,每場電影最少斷片5、6次以上。

位在台東最南端的大武戲院,觀眾以伐木工人、捕魚苗漁民和採瓊麻農民為主。當時大武地區經濟活絡,一片欣欣向榮的富裕景象,戲院場場爆滿。如今伐木工人走了,魚苗改用人工栽培,瓊麻事業更是沒落,戲院也跟著關門了。

另外,已成廢墟的台東市新興戲院,裡面由檜木做成的座椅寬度僅30至40公分寬,以現在一般人的體型,坐下去可能動不了。5、60年代,台東民眾的體型瘦小,超過70公斤的「胖子」,看電影只能買站票,沒有椅子可以坐。

戲院的興衰除了反映當時的經濟情況外,也結合當時的社會型態,4、50歲民眾印象最深的就是「愛國教育片」和「軍教片」。每當國慶日、青年節前後,就會看到老師帶著學生排隊進入戲院欣賞「梅花」、「筧橋英烈傳」、「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等愛國片。

除了愛國片外,許多影片也讓觀眾找到情感的共鳴。1969年左右,黃梅調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造成空前轟動,盛況不亞於去年的「海角七號」。當時電影通常一星期就下片,結果「梁祝」連演18場,場場爆滿,18天才下片,連高中生都連看了7場。

1980年後,電視的普及和錄影帶的興起,使得戲院開始沒落,台東電影院進入苦撐期,2、3年後,娛樂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地方電影院像骨牌應聲而倒。1985年,大武戲院拉下序幕,剩下台東市大同戲院苦撐,如今,一把無情火燒了大同戲院,也讓台東民眾告別了電影院。

台東的電影院,就像大同戲院正在放映的「天外奇蹟」般,曾經走過地方經濟活絡的時候,輝煌過後,一切化為灰燼。



台東唯一的一家戲院大同戲院,17日清晨被一把火燒了,短時間內台東民眾沒戲院可看電影。//中央社



台東唯一電影院大同戲院被一把火燒了!台東電影事業走過輝煌的一頁,從鼎盛時期36家電影院,剩下最後一家苦撐,17日的一把火讓台東電影事業已成灰燼。//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