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李佳:肯尼迪家族史 移民的美國夢

【大紀元9月27日訊】

作為美國最重要的政治世家之一,肯尼迪參議員的去世讓肯尼迪家族失去了繼承人。不過肯尼迪家族的友人表示,肯尼迪參議員過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是他的政治遺產仍會繼續下去。

個退役軍人出身的國會議員,給美國人生活從醫療、民權到教育方方面面都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他的想法和理想印刻在幾十部法律裏,這些法律影響了幾百萬人的生活。」

美國總統奧巴馬帶領全美人民緬懷已故的聯邦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稱讚:「他在這個世上偉大的一生終結了,但他的豐功偉績將流芳千古。」

美國民主黨資深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於二零零八年五月份被診斷出患上腦癌,六月二日成功接受腦瘤切除手術後,於二零零九年當地時間八月二十五日晚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肯尼迪出生於一九三二年,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最小的弟弟,自他兩個兄長遭遇暗殺後,愛德華是叱吒風雲的肯尼迪家族的第二代唯一倖存的男丁,從一九六二年起他七次擔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成為美國政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肯尼迪這個名聲顯赫家族的掌門人。

肯尼迪家族是從愛爾蘭來美國的移民後裔。一八四八年一個二十六歲名叫帕特里克‧肯尼迪的窮苦愛爾蘭人乘船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波士頓安家。



八月二十九日愛德華‧肯尼迪葬禮,成千上萬名民眾夾道向肯尼迪表達最後的敬意。(AFP)

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孩子帕特里克‧約瑟夫長大成人後,開了一家啤酒館,生意日漸興隆。之後便開始涉足政治,競選州議會議員成功,並娶了富有的酒店老闆的女兒瑪麗為妻,生下了兒子約瑟夫‧肯尼迪。

一從哈佛大學畢業,約瑟夫‧肯尼迪就選擇了銀行業作為生財的方向。在父親的支持下成為一家銀行的董事長,為了兒女以後更容易進入社交界,他舉家遷到了紐約。在積聚了幾億美元的資產後,約瑟夫開始留心政治活動,為富蘭克林‧羅斯福籌集大選資金。

一九三七年,羅斯福任命約瑟夫出任駐英國大使,但約瑟夫在政治上還很笨拙,當了不到三年外交官就被召回國,從此在政治上銷聲匿跡。但他並不甘心,他要讓自己的四個兒子進入政界。

肯尼迪家族的夢想:總統之夢

有一次約瑟夫在教堂裏祈禱時暗暗發誓:「我已登上了財富的最高峰,我要讓兒子登上權力的最高峰。」他們夫婦有九個孩子,在政治上有潛力的自然是四個男孩:大兒子小約瑟夫‧肯尼迪、二兒子約翰‧肯尼迪、三兒子羅伯特‧肯尼迪、四兒子愛德華‧肯尼迪。

在父親的心目中,四個兒子中最有資格成為總統的是大兒子小約瑟夫。但無情的戰爭打碎了他的如意算盤。在對德戰爭中小約瑟夫參軍成為飛行員,一九四四年奉命執行炸毀納粹德國的V-1飛彈發射架的任務時,飛機故障在英國上空爆炸。

在長子遇難後,家中的希望寄託在二兒子約翰‧肯尼迪身上。按照約翰‧肯尼迪後來的說法:「我的哥哥約瑟夫是一家中從政的當然人選。如果他活著,我會繼續當作家。如果我死了,我弟弟會當參議員。如果他出事,我的另一個弟弟會為我們去競選。」子承父業,弟承兄業,就像一幅前仆後繼的從政序列圖。

約翰‧肯尼迪政治上最大的成功是在一九六零年當選美國總統。他的父親約瑟夫是實現總統夢的總策劃、總導演,他拿出大量的金錢調動新聞界、出版界,狂轟濫炸般地宣傳他的兒子。他兒子終於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在約翰‧肯尼迪組閣時,羅伯特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司法部長一職。

遇刺災難接踵而至

不到三年肯尼迪又要為競選連任奔忙。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們夫婦到達拉斯城,為連任拉選票。中午十二點三十分,從街旁一座大樓射出的子彈擊中了肯尼迪的頭部而身亡。

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擔任司法部長的羅伯特‧肯尼迪成了肯尼迪家族的當家人。一九六八年羅伯特決定參加總統競選,不幸在一次公眾集會上同樣頭部中槍,死在醫院中。

三個哥哥死於非命,愛德華‧肯尼迪碩果僅存,他也努力向政治巔峰衝刺,一九六九年當選為參議院民主黨副領袖,有希望成為一九七二年總統競選的熱門人物。但在一九六九年七月的一天晚上他開車帶著漂亮的金髮姑娘科佩克內小姐回旅館,在過一座小橋時汽車衝入河中。愛德華逃生,姑娘卻死在車中,而且愛德華報案還很不及時。這一事件損害了肯尼迪家族的名譽,使得愛德華不得不放棄競選總統。

實現家族理想 須依賴相信正義準則的人

在與惡性腦瘤頑強搏鬥逾一年後,愛德華‧肯尼迪去世,他也是肯尼迪四兄弟中唯一因自然原因死亡的人。

作為美國最重要的政治世家之一,肯尼迪參議員的去世讓肯尼迪家族失去了繼承人。不過肯尼迪家族的友人表示,肯尼迪參議員過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是他的政治遺產仍會繼續下去。

前民主黨稿撰人和法律顧問特德‧索倫森說:「肯尼迪參議員會告訴大家,實現肯尼迪家族的理想,不能只依賴某一個人,也不能只依賴某個肯尼迪家族的人,而必須依賴所有相信機會和正義準則的人。」◇

(此文轉載《新紀元週刊》138期)◇

http://mag.epochtimes.com/140/6906.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