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新聞

規範孩子行為 家長認同《弟子規》

【大紀元9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劉凡迪美國加州舊金山地區庫柏蒂諾市報導)「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9月27日上午從庫柏蒂諾市的Monta Vista高中學校體育館傳來的琅琅聲音。 當日,來自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所屬學校的100多位學生一起讀《弟子規》﹐這是每年祭孔大典必行例事。

參加讀經單位之一的北半島中文學校校長王進德介紹,他們學校部分學生參加28屆祭孔大典中讀經。他們學校根據許多家長建議今年安排全校學生讀《弟子規》。他認為,《弟子規》每句話都是簡單三個字,但包括倫理道德等,這些華裔子弟如果常讀,對他們今後的學識和道德上都有幫助。

他說,今年他們學校試行全體學生讀《弟子規》,不只讀, 更重要的是問學生回到家落實了嗎? 例如「入則孝」﹐學校也將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希望把讀經作為重點教育﹐因為《弟子規》是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的基礎。

《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經典書籍,也稱四書。南宋思想家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也是剛剛上任的王進德認為,孔孟思想越來越影響海外﹐其精髓是在儒家思想上﹐四維八德,即指「禮義廉恥」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現在人類缺乏對自己的要求,希望借讀《弟子規》和祭孔大典,把這思想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下去。

家長認同孩子學《弟子規》

思念柔和思念暄的母親介紹,她的兩個女兒在在北半島中文學校學中文,每次上課讀幾句,不明白的老師解釋一下。使孩子們的行為越來越好。

陳安豊的母親表示,讀《弟子規》對學中文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平時家長稍微花點時間,孩子不理解的稍微解釋一下,也對孩子行為有幫助。平時給孩子講很多大道理,遠抵不上這簡單的文章,孩子就易理解和試著做。 如果他作錯了甚麼,用其中的話提醒,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了,與小朋友在一起時,他也知道如何做好。

有位家長建議,從小就讀《弟子規》,甚至小孩在肚子裏就要讀給他們。小孩記憶好,讀呀讀,不知甚麼意思,等他們長大了就會應用, 也更理解。

《弟子規》介紹

据正見網介紹,《弟子規》是清代後期影響最廣的道德啟蒙讀物。源起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看到當時的教育重利忘義,只為讓學生應付科舉考試,朱熹認為這是捨本逐末,主張語文教育應以「明人倫為本」,恢復夏商週三代的優良教育傳統,所以他編撰了一系列語文教材,其中專為蒙童編寫了《童蒙須知》,教導孩童日常生活的細節。清代後期的李毓秀根據《童蒙須知》改編成《訓蒙文》,李毓秀也因此在死後被供奉於山西絳州先賢祠。 《訓蒙文》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延續《童蒙須知》內涵的《弟子規》,是以教導兒童倫理道德及基本禮節為主。第一段的總敘根據《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作為全書主旨:「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文章分為七大段(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內容淺白易懂,押韻順口,對兒童正確行為的規範具體明確,現今仍廣泛流行於各小學。◇



給家長朗讀《弟子規》的部份北半島中文學校學生。(攝影:劉凡迪/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