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消息

智慧与资本完美结合 美经济创新能力揭秘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30日讯】 1999年的秋日,被美国《财富》杂志周刊评选出来的世界500强企业领导人首次在中国的上海汇聚。

据新浪财经纵横报道﹐经济学家王巍说:“这次到上海来开会的500强,前20名当中有6个公司5年前都不存在,包括雅虎、亚马逊。我最近刚到美国去以后,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在硅谷开车一个小时之内,我一共查了90块广告牌,76块是something.com。”纳斯达克主席弗兰克萨伯说: “最初来纳斯达克上市的一些新经济类公司,它们已逐渐成长为大公司。”

让小公司迅速成长为大公司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70年代末,新技术革命开始之后,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小企业高速成长,从而带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使之领先于世界。那么,美国经济的创新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究竟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

美国西部,太平洋岸边的这个海湾,名叫旧金山。在这个海湾的南端,一条不足1500平方英里的狭长谷地上,每年所创造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可以与韩国持平,在世界所有独立的经济体中名列第11位,它就是美国硅谷。

在美国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硅谷这个地名的。那么,硅谷一说,到底从何而来呢?约翰麦克莱福林是一位研究硅谷的专家。据他介绍,硅谷这个名字是一个叫霍夫勒的记者,在1971年最早使用的,今天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区的名称,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约翰麦克莱福林手上有这样一张地图,按图索骥,在一条名叫“爱里森”的小街上,我们找到了硅谷的源头。1938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毕业生惠力和普克,租下了一座车库,他们用仅有的538美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公司的名称把谁的名字放在前头,一枚25美分的硬币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著名的惠普公司诞生了。60年后,当我们今天再去看它,它已经是一家年创产值47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拥有13万名员工的跨国企业集团了。这块纪念碑1951年被美国加州政府竖立于此。依照碑文所示,旧车库就是硅谷诞生地。惠普公司,如果仅仅是硅谷偶然的骄傲,那这里也就不能被称之为硅谷了。但是,当我今天定睛于此,IBM、英特尔、仙童、苹果、施乐、生阳、雅虎、网景、亚马逊书店等等,一大批全球级的企业新星,都从硅谷出生,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惊了。

走近硅谷,第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就是———斯坦福大学

1891年,曾经担任过加州州长和美国国会议员的李廉斯坦福先生,为了纪念15岁便夭折的儿子,他把自己早年在修铁路时从政府那里获得的8800英亩土地和平生2200万美元的积蓄拿了出来,创办了这所享誉全球的名校。而且,斯坦福先生为学校制定了一个独到的办学宗旨,他说:我们的学校就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将来会受用于自己,也会让社会得到好处。

或许正是这种实用的教育宗旨,诱惑了全世界的莘莘学子,为了赚大钱,为了创建自己的事业,而蜂拥至此。今天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联合国,它凝结着全球各种文化的优势,让57个国家的14000名学生,在这青青的绿野之间追寻着各自的梦想。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人力资本,就是人的头脑,而这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他需要一个有利于创造的氛围,这是个基本点,这个氛围,如果你的管束太多,他就觉得受到了抑制。”

在硅谷,从老板到职员,从教授到学生,你很难见到身着西装革履的人们,创造者完整的个性就隐藏在一派随意的氛围之中

雅虎公司创始人杨志远说:“你一定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因为在硅谷10个创业公司9个可能会失败,1000个公司里也许只会出现一个像雅虎这样非常成功的公司。当年我和大卫创建雅虎网站的时候也曾经想过,如果公司失败了,我们还可以回到学校把学位读完。”

除了创意之外,办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资本,按照传统的投资理念,仅有一个赚钱想法的公司是没有人愿意对它进行投资的。但是,在硅谷这却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批创业投资家。斯坦福大学工程院院长肯尼斯先生告诉我们:“你在书本上读不到真正的硅谷,你可以走进硅谷的咖啡馆里吃个早餐,去听听那些风险投资家与创业家谈论如何能创立公司,你就能真正读到硅谷了。”

经肯尼斯先生的指点,我们来到了斯坦福大学旁边一个名叫门罗园的地方。创业者带着自己的创意在这里寻找着投资,而投资家们也在这里找寻着能为自己带来财源的创业者。近40年的统计显示,创业投资的成功概率仅有20%,这或许正体现着硅谷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允许失败。对于这个问题。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文说:“在美国有这样一种共识,它鼓励你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即使失败你也能因为试过而获得荣誉,这样你就可以继续尝试。如果你的尝试失败会使家人一同蒙羞,这样就限制了一些人去冒险,而这样做的后果就使欧洲的经济增长并不是那么强劲,对技术市场的参与也不是那么活跃,因为它不像美国,没有一个对创业的友好环境。”

在中国有句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这样一个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的哲学理念,在硅谷得到了充分的升华。

寻找强有力的投资方,是杨志远和大卫菲罗必须要做的事情,OFJ投资公司便是他们最初的谈判对手。派克作为OFJ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当年负责了与杨志远的投资商洽。OFJ投资公司经理派克说:“当年杨志远和菲罗找到我们公司的时候,他们所要搞的东西不过就是把一些人的名字列在网页上,当时我们虽然觉得风险很大,不过呢还是给他们开了一个条件。当然了,他们也在同时和其他几家风险公司在洽谈,可是没有想到,另外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红杉树,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条件,我们当时还笑话红杉树,不应该给雅虎这么好的条件,不用说了,我们错过了一个赚大钱的好机会。”

派克没能满足雅虎的需求,从而使OFJ投资公司与雅虎的成功擦肩而过,这是硅谷中最常见的遗憾。派克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但是,另一家创业投资公司却为此而大发其财。

沙丘大街3000号,这是斯坦福大学附近一座不起眼的建筑,但是这里,却是硅谷非常著名的创业投资家的聚集地。托起雅虎的创业投资者———红杉树投资公司就坐落于此

红杉树公司风险投资家莫里斯说:“雅虎成功的故事实际上是创业公司在风险投资家的帮助下,取得成功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我们最初向雅虎投资了100万美元,买了公司25%的股份,到今天这100万美元大概值四五十亿美元。”

1996年到今天仅有5年的时间,伴随着雅虎公司的成功,红杉树投资公司最初100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了40多亿美元。这是4000多倍的回报,红杉树投资公司从极高的风险中获得了极大的收益。而这种成功率,哪怕只有20%,它的利润也是十分可观的,这或许就是创业投资家之所以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硅谷,智慧的翅膀与资本的翅膀合成了一个整体:一方面是智慧所派生出的大量的发明创造;一方面是创业投资家的精筛细选,使得美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引领着世界潮流。

硅谷的创业投资家与创业者之间又是如何相互选择的呢?陈丕宏和他一手缔造的宏道公司回答了这个问题。

宏道公司总裁陈丕宏说:“我是1981年到美国的,我的专业一直都是在计算机方面,所以我后来到了伯克利加州大学念了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然后就开始做事。”宏道公司是硅谷的又一颗明星,但它并不是陈丕宏创办的第一家公司。

 

“我第一家公司叫做GainTechnolo??gy,那时我们主要做的是所谓多媒体方面的一些产品,做的是让一些公司能够用多媒体技术,发展他们公司内部的系统。那么然后呢,我的这家公司做得相当不错,在1992年呢就被另外一家资料库的公司叫赛贝斯给并购了。”

陈丕宏在开办第一家公司时,他同样得到了创业投资家的支持。苏特希尔公司,从1992年陈丕宏创办第一家公司开始,就一直伴随着陈丕宏,到今天,它的命运又与宏道公司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苏特希尔公司执行董事戴夫安德森说:“那应该是在1993年,在我们同意合作之前,我们谈了很长时间,大约有几个月吧。”

几个月的交谈,按陈丕宏的理解,苏特希尔公司不是在考察项目,更重要的是在考察陈丕宏这个人。

苏特希尔公司执行董事戴夫安德森说:“1962年以来,我们就在硅谷投资,我们促进了这个地区的发展,但是我们对投资对象的要求标准却始终如一。我们看好聪明,有进取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应该善于把握科技所带来的优势。”宏道公司总裁陈丕宏说:“多半的人在投资创业公司的时候,主要的决定原因有好几个,不过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就是人,就是因为这种东西是从头开始都是靠人去经营。所以你要真正对这个人有很大的把握,很了解,然后再加上他们自己本身对市场的经验和他们技术上的层次够不够高,那么如果这些种种的因素都能加在一起,你发觉好像很好的话,那么就可以去投资。”

今天的宏道公司,已成为一家开始盈利的专业商务网络公司。这当然是陈丕宏的成功,但同时也是苏特希尔公司的成功。然而,在宏道公司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苏特希尔公司执行董事戴夫安德森说:“起初我们为它提供资本开公司,使它有所发展,我们还会提供咨询和其他辅助性服务,帮他们做很多事情,积极参与公司的董事会活动,我们帮助这些公司制定商务发展模式,改善商务策略,我们同样积极地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融资,帮助他们挑选其他关键人才。”

宏道公司总裁陈丕宏说:“他们所提供的价值不只是钱而已,比较无形的这种帮助,实际上跟有形的钱一样重要,也许可能还会更重要。”

在苏特希尔公司的督促和帮助下,宏道公司300万美元的创业投资,如今已经变成了25亿美元。宏道公司只是硅谷众多成功故事中的一个。

-经济学家王国刚说:“创业投资解决的是一个高科技的开发、生产、产业化、市场化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美国从70年代末以后,所进行的经济调整,主要靠创业投资”

在硅谷,创业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天使投资,它所提供的是一个创业公司起步阶段的初始资本,投资规模通常在5万至50万美元之间;人们最常见的创业投资,投资数额一般是50万至500万美元不等,这部分资本将使试验室里的技术性产品转变成工业化生产的商品;还有企业的战略性风险投资基金,它专门用于投资或者收购与本企业技术发展相关的创业小公司。

如今硅谷成了世界的典范,许多国家都在群起而效仿。

除了创业投资之外,谈到为创业服务的资本市场,许多人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样一个股票市场。纳斯达克主席弗兰克萨伯说:“来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最初多数是一些小市值公司,我们为这些公司提供特殊的服务,以帮助它们成为高市值公司。”

在纳斯达克出现之前,为了防范股市风险,公司上市的条件变得越来越苛刻。它势必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大市场排斥小企业。

1971年,纳斯达克出现了,开始接纳小企业上市。尤其到了1992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资本金被降至500万美元,同时取消了企业必须连续3年盈利的条件,从而使公司上市的门槛大大降低了。当然,更为关键的是,纳斯达克开创了一种有效的市场交易机制———竞争性的做市商制度。

纳斯达克主席弗兰克萨伯说:“纳斯达克提供的交易形式和交易机制,对股东非常有益。纳斯达克电子交易市场包括了很多很多的做市商,他们交易同一种股票,比如微软公司有五十多个做市商,美林、高盛等大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每天都在买卖微软公司的股票。做市商从事的工作就是你想买的时候,他们随时准备卖,你想卖的时候,他们随时准备买,他们相互竞争,以赢得投资者的交易委托,这对投资者是有益的,这些做市商创造了更好的市场流动性,从而有益于上市公司。”

多个做市商相互竞争的交易制度,保证了小企业股票的流动性。而这样一个可以连续不断进行交易的市场,又使得小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于是,一个本来不是为创业投资专门开设的市场,却渐渐地受到了创业投资家们的青睐。

经济学家李青原说:“就跟我们进一个山洞一样,这个山洞如果是漆黑一片的话,可能敢进去的人就非常非常少,但是如果你看到山洞的另外一头有一点亮光的时候,你就想,不管中间经历什么,反正到时候我能够出去,这样的话,风险就相对减少了。投资、退出、再投资、再退出,这就是创业投资家们的运作流程。而创业板市场作为这个流程中的退出机制,是创业投资家实现自己投资收益的重要手段。”

宏道公司总裁陈丕宏说:“事实上对于风险投资的出路有两种:一种是上市;另外一种是购并。通常购并是比较容易的一个渠道,那么上市呢,假设你是大的持股人,实际上限制是很多的,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够把你当时所有的股份都脱身。所以这往往是一个比较不正确的观念,所以上市,并不是投资能够脱身的惟一渠道。”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如果没有退出的可能性的话,他进去了不能发挥他的专长,他就变成一般投资家了。市场经济有一个特点,不是说每一个人能够干活就行了,每一个人都要发挥他的核心能力。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分工非常细,每个人尽量发挥他的专长,对风险投资家来说,他就要发挥他孵化的专长。这就是创业投资家与一般投资家的区别所在。一般投资家投资一个企业,他都将伴随这个企业很长时间,而他的收益也大都来自于企业的盈利。但是创业投资家一般不指望从企业的盈利中获取收益,而是通过孵化让小企业迅速变大,然后将股权卖出,从而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因此像纳斯达克这样的股票市场,就为创业投资家提供了一个卖出股权的渠道。”

2000年的初秋,位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再次迎得了一个新的使命。一套大型电子计算机系统,在经历了一番周密的测试之后,最终将承载起中国股票创业板市场的运转。

创业板无疑将会给中国的经济注入巨大的活力。但是,有了创业板市场就可以让技术创新型经济在中国得以繁荣吗?对此,学者们还有着另外一番说法

经济学家李扬说:“创业投资肯定不是钱的问题,因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总体来说资金并不缺,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让这个资金能来,能生根,能发芽,能生长的条件,就是所谓制度条件,所谓软环境,这个条件很多国家是不太具备的,这个条件的创造特别重要。”

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文说:“政府的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应该给企业家们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公司,有充分的任免权,并且能够迅速得到必要的政府经营许可,以及增加设施和开设分支机构的便利条件。”

有了创业板市场是不是就等于有了硅谷,恐怕人们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一个肯定的答案。那么,硅谷离中国还有多远,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端详一番。在这块土地上,自由的创业文化,健全的法律环境,完善的中介服务,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深刻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中国通向硅谷的路,其实还很长,很长。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硅谷网络公司料八成将破产 失业者将超过3万 (3/29/2001)    
  • 微软宣布在硅谷成立新技术中心 (3/27/2001)    
  • 硅谷软件人才需求仍然旺盛 经验是找工作的法宝 (3/19/2001)    
  • 【纪元专栏】 任松林:硅谷的精神是美国梦的缩影 (3/19/2001)    
  • 纳斯达克指数狂跌 硅谷人开始精打细算 (3/18/2001)    
  • 中国3N新技术惊动美国硅谷 (3/13/2001)    
  • 硅谷仍是投资天堂 (3/13/2001)    
  • 巨人思科(Cisco)裁员五千 美股票市场受冲击 (3/10/2001)    
  • 硅谷的空气里飘着什么? (3/6/2001)    
  • 硅谷校园罪案率降低 盗窃却呈升势 (3/5/2001)    
  • 硅谷“王老五”掀起相亲热潮 (3/2/2001)    
  • 新型芯片问世,电脑变成高保真音响 (2/23/2001)    
  • 华为在“印度硅谷”设立该公司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 (2/20/2001)    
  • 加州缺电 硅谷成众矢之的 (2/13/2001)    
  • 互联网泡沫破碎 硅谷遇挫欧洲乐观 (2/2/2001)    
  • 李肇星及新华社贻笑世人的拙劣表演 (1/26/2001)    
  • 硅谷:停电时间不定,厂家伤透脑筋 (1/23/2001)    
  • 美国硅谷大扫描 (1/22/2001)    
  • 停电损失数千万美元 硅谷厂家开始考虑撤离 (1/20/2001)    
  • 加州突然停电,硅谷公司遭殃 (1/19/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