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

评论:华硕会重蹈大众覆辙吗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23日讯】 IT市场群雄逐鹿,各领风骚三五年,折戟沉沙者有之,一蹶不振者有之,横空出世者有之……同一个市场,同一类产品,却有着千差万别的命运,为了生存,为了发展,IT厂商不得不适时调整战略,或重新定位,或扩大规模,或转变模式,或脱胎换骨,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些企业本来以为,换个方式就能再上

一个台阶,结果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步履维艰。台湾大众这几年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现在,台湾又一家主板厂商华硕公司,也开始由配件转向整机,业界有人担心,华硕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众?

大众的困惑

想当初,在主板市场上,大众是何等的风光,其品牌如雷贯耳。几年过去了,大众虽然雄风犹存,但锐势大减,显然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大众是台湾夫妻创业的典范之一,简明仁自任董事长,他的妻子王雪龄任总经理。王雪龄精于数学,掌管公司财务和人事大权;简明仁负责研究发展、策略的制定。夫妇俩风雨同舟,相得益彰,天衣无缝。

2000年夏初,大众电脑突然出现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人事变动,参与创业并担任20年总经理的王雪龄决定卸任,由董事长简明仁兼任总经理,王雪龄则转任董事长特别助理,协助规划大众集团新事业投资和策略联盟。

大众本是一家”夫妻店”,这样的人事变动,外界也不便加以评论,但总的一点无可疑义,重大人事转换与大众的经营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事关战略性决策。

随后不久,大众旗下的国众也更换了总经理。新任总经理吴会军过去担任大众系统事业处总经理,新官上任,一再动员集团资源为自己和国众造势。遗憾的是,观众并不捧场。11月9日,国众电脑资讯月展如期开幕,吴会军竟然请出大众集团董事长简明仁,亲自坐镇设在世贸展览中心的摊位前面,推销国众的品牌。然而大环境不景气,大众集团的人气也不旺,集团大老板简明仁亲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展览现场督阵。给人最深的感觉是:市场无情,生意难做。

华硕与大众之比较

大众原来只是一家电脑主机板生产厂商,论资历,远远排在华硕、技嘉等主板大厂之上。

大众电脑公司于1980年在台北成立,是台湾商界大老王永庆的二女儿王雪龄与其夫君简明仁一手打造的,当时注册资金仅有100万元。在新竹,由于经营业绩优异,大众的系列主机板很快在市场上赢得盛誉,跻身于台湾百大集团行列。大众还是一家势头很强的上市公司,获利率在资讯业一度名列前三大,由此简明仁于1994年荣膺台湾百大富翁之一,简明仁也因大众的骄人业绩而一跃成为台湾IT业一颗耀眼新星。

华硕电脑公司于1989年4月在台湾创立,最初也是至力于主板的研发设计,经过10年的成长,已为全球最重要的厂商之一,在主机板生产领域,业绩已经盖过了大众的辉煌。

1998年,华硕在国际华商前500名中排名第五,在台湾十大华商企业中排在第二位,十大制造业中排名第一,电子及电脑业十大排名中位居榜首。1999年,华硕总产值超过490亿新台币,主板月产量突破100万片大关,其产品屡次获得多项国际媒体大奖。2000年,在华硕的销售收入中,欧洲占38%,北美33%,亚太区占29%。

如果大众一直坚守主机板生产阵地,在这个领域不断上新台阶,也许,大众仍然是竞争对手不可撼动的品牌。但是,大众在PC机一再升温之际,中途转产,不愿再给他人当”配角”,放弃单一配件生产,向整机全面进军。大众的产品仅电脑,就有桌上型、笔记本型、口袋型等多种系列机型,此外,还引进PHS手机,可以说是全面开花。但由于资源有限,战线过长,无论经营还是管理,大众的高层领导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营运项目不断多元化,连续跨足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领域,对主板业务所投入的资源相对降低,大众在市场上的地位也就被后起之秀超越。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在经营战略的转变上,华硕与大众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主板生产领域站稳阵地之后,华硕开始转向笔记本电脑,还不错,客户很快传来消息,在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MIR)的录像带中可以看到,华硕P6000笔记本电脑在宇宙飞船上已经运作两年毫无瑕疵,这可以说是华硕品质的最佳活广告。

2000年7月18日,一向以主板、显示卡、光驱等计算机配件而闻名全球IT业的华硕公司,继成功推出自有品牌笔记本之后,又正式发布了酝酿以久的”精钻”系列桌上型PC机。根据华硕自己的形容,此次PC之旅堪称雄心勃勃,大有直指业内龙头老大联想的气魄与野心。如今,华硕的业务范围之广,不亚于大众,已涵盖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显示卡、光碟机、DVD等电脑资讯相关产品。

勿庸置疑,大众和华硕的实力都是很强大的。他们都是业内的”知名人士”,其产品一直以稳定的性能和过硬的质量,赢得用户的厚爱,也为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

大众与华硕的发展轨迹很相似,而两家集团的掌舵人也有着相同的抱负。大众董事长简明仁是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电脑博士,回到台湾后,放弃在老泰山王永庆的台塑集团高就的机会,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华硕董事长施崇棠也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从研究所毕业后在宏基电脑干了15年,为宏?电脑成为全球知名PC品牌立下了汗马功劳。5年前,施崇棠抓住机遇,就任华硕总裁,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

至于企业文化,因为都是生长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两个集团更有着难以分解的历史渊源。追求也颇为神似——重视人才,关怀员工,创造世界一流的品质、速度、服务、创新;跻身世界级的高科技领导群,对人类社会真正做出贡献。

殊途,并不一定同归

早在90年代中期,简明仁就敏锐地看到,IT未来发展重心为电子业代工,生产重心将逐步移至大陆。他认为,与亚洲其他国家相对竞争力比较,台湾在二三年内竞争优势可能丧失。因此,大众提前抢滩大陆建立生产中心。

1997年,大众投资1亿美元,在广州保税区建立大型电脑工业城,规模占地面积约30-50万平方米。大众在工业城内兴建一系列工厂,员工总数达5000-15000人,主要生产电脑和电脑相关产品。大众期望,面向全球销售产品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一半对一半的格局,即台湾占50%,广州占50%。

当时,简明仁做出这一重大决策,首先是看中广州保税区工作效率高,投资环境好。更重要的一点是,他预测今后几年,电脑的需求量会成倍增长,未来的市场会很大,要开拓未来的市场,就要先扎根大陆。

应当说,这一预测没有错。目前,除了广州,大众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已繁衍出一大群以”众”字为标志的子公司。2000年5月,大众决定笔记本电脑在江苏落户,建立新的生产基地。9月,大众集团旗下的网络数码国际公司(Webs-TV.net),与香港首富李嘉诚主导的和记黄埔集团、大陆电信固网企业合资,进军亚洲宽频网路电视内容市场,预定投资100亿元。这是国内首家发展宽频网路电视内容服务的厂商,预计在进军亚洲宽频网络电视内容服务市场之后,将于2001年底进入欧洲宽频市场。

无独有偶,华硕也在沿着大众近年投资方向开辟自己的市场。2000年7月18日,华硕正式发布了酝酿以久的”精钻”系列PC机,引起了业界及电脑爱好者的高度关注。”精钻”PC是由华硕公司在大陆投资的名硕计算机(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华硕一步到位,把”精钻”PC的生产车间放在大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运输和关税成本,大有与国内PC厂商一决胜负之势。华捷联合信息(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主要从事华硕精钻系列电脑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销售,以及管理这些地区销售渠道。

当然,华硕进军PC,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行销方式。在发布”精钻”系列的同时,华硕建成了完善的全国服务网络,包括最贴心的”皇家俱乐部”,力求为客户提供”令人感动的服务”。此外,华硕积极抢占信息社会的制高点,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两个网站,为用户提供了全线的服务体系。以教学为主,既有DIY硬件常识介绍,又开设了华硕学堂的系列讲座。

中国的网民已经突破2000万,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户不仅对高品质PC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服务更为挑剔。华硕进军PC,并在服务上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真是切准了市场的脉膊。在质量与服务两方面,华硕都具有明显优势。

从配件到整机,从笔记本到桌上电脑,华硕与大众所走的路何其相似乃尔。把重心移至大陆,已是台湾IT厂商的共识,其中有着更为深广的背景。其一,台湾的投资环境趋于恶化,加之地理条件的局限,企业成长的潜力已接近极限;其二,随着加入WTO步伐的临近,大陆的投资环境日益看好,台湾IT巨头纷纷抢滩大陆,先入者为强;其三,PC是IT业最具品牌张力的产品,利用自身产品优势,直接走近普通消费者,有利于提升自有品牌在更广阔市场上的知名度。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与华硕的决策者是十分明智的,也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品牌,最后的筹码

毋庸置疑,华硕进军PC,将引发国产PC新一轮大战。

在名牌称王的电脑市场上,PC已进入微利时代,新老厂商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业界之间不惜流血杀价竞争,获利空间备受挤压,不少人因此将电脑业形容为”加工业”,赚的是辛苦钱。在网络泡沫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整个电脑市场成长趋缓,全球市场景气依旧看淡。于是,不少电脑业者转向”重质不重量”的保守营运方针,将获利视为最主要目的,不再以冲刺业绩为首要目标。

大众董事长简明仁日前曾指示相关部门,要以毛利率15%左右为门槛,规划今年的营运布局。在这样的大原则下,大众电脑评估后决定保守经营主板业务,预计,今年主板出货量将仅较今年度成长10%左右。维持主板业务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拓展台式机市场,因此,主板将成为策略性营运项目而非核心业务。

其实,主板市场也在疲软。今年一开始,主板淘汰赛便越演越烈,尤其是对于那些二线主板厂商,是一个决定生死的时间段。在大众之前,广达已经宣布退出了主板市场,现在轮到大众了。二线主板厂商的淘汰游戏其实才刚刚开始,台湾股市一团糟,很多二线主板厂商的股票已经跌到了个位数,资不抵债,被主板市场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华硕放弃自己的主板优势,进军PC,前途实在难以预料。

了解华硕的人都知道,华硕推出这一重大战略,完全符合他们那个120%的法则。那么,华硕120%的法则含义是什么呢?史崇棠说,”我一直认为,一个公司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奉行120%的法则。如果要求做到150%,大家就?气了,差太多了;如果只要求做到100%,不太够,多个20%,还有得拼,拼一下,就上去了。我们定目标的时候,加上20%的勉强,这是人性。”准确的说,”120%法则”就是华硕的企业精神的内核,靠着这种精神,华硕从小到大,一步步走向世界。

但是,国内PC市场竞争亦是极其残酷的。经过数年来的”万元大战”、”飓风大战”,整个市场份额已经有了明确的战略划分。联想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他各路诸侯牢牢地固守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寸土必争。大众进军大陆PC市场三四年,业绩实在不敢恭维,华硕要想在短时期切出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恐怕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大众近年的发展轨迹已经清楚的告诉华硕,大陆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竞争异常惨烈。不过,华硕也要看到更深层的市场契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深入,社会生活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IT产品正从专业化、统一化向生活化、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IT圈外人士将成为IT产品的主力消费群体。要在未来抓住这个群体,品牌的力量比技术优势更重要。道理很简单,对于不懂IT技术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谁的牌子响,谁就是优质产品。

大众的品牌原来在业内叫得很响,但对于国内电脑整机消费者来说,却相当陌生,经营几年也没能混个脸儿熟。华硕要想把自己的整机牌子打响,不花一番气力恐怕难以如愿。华硕与大众面临同一的课题:如何保持住原有的品牌优势?既然已经进军PC,那么,就要很好地利用PC这个名片,把华硕的品牌理念推广到千家万户。在国内,买牌子,是大众消费者的共同心理,谁能把自己的品牌打得最响,谁就能主宰未来的市场。

(eNews专稿)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