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成语典故:三缄其口

孔子曾经前往周朝首都,参观周王的祖庙。在祖庙右边的台阶前,立了一个铜像,铜像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还刻了一段文字:“这是古代一位慎于言语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说话,说多了话,必然有闪失;不要多事,多事必有灾祸。平安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要以为没有危险,祸患将随之到来;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天灾正在那里等待着对恶人的惩罚。小的火苗不扑灭,烈焰冲天便无可奈何;小的水流不堵住,奔流成河便一筹莫展。如果出言不慎,就会埋下祸根。强横的人不会正常死亡,好胜的人一定会遇到敌手。

君子知道天下不可以一手遮天,所以就对人退让一点、谦卑一点,使人亲慕自己。持一种谦卑、退让的态度,就不会有人能与自己争衡。人们趋向那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心智迷乱,我独思想坚定。把智慧深藏心底,不与人争技艺短长。这样做,即使我地位高贵,也不会受到危害。江河之所以成为江河,是因为它卑下。上天没有特别厚爱的人,但是他一定佑助善者。小心啊!小心啊!”

孔子就转过身告诫弟子说:“记住这铭文。这些话虽然鄙俗,但切中要害。诗经中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能够照这样立身处世,怎么会因为口舌而招致灾祸呢!”后来“三缄其口”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说话谨慎或不说话。

--摘编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