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巡礼

台湾苗栗县卓兰国小 山中日月长

卓兰镇位居大安溪中游丘陵台地,四周环山,老庄溪经过,土地肥沃,水果丰美。1990年代以前,都是水果盘商亲捧现金,直接上果农家拉货,那时的卓兰车水马龙,盛况空前。国民党前大掌柜刘泰英、知名胶彩画家詹前裕都毕业于镇上最悠久的小学——卓兰国小。

卓兰国小在日据时代名为“卓兰公学校”,是苗栗县的百年小学。台湾加入WTO后,卓兰的水果行情直落,青壮人口外流,学生人数由3,000减至目前的700余人,但仍属卓兰镇规模最大的小学。



苗栗县长刘政鸿推出建国百年元宵节2,000个花灯,孩子们七手八脚参与花灯准备。(卓兰国小提供)

校长黄锦荣毕业于台中师专国师科美劳组,课余研习国画。分发内湾国小教书后,为了累积嘉奖,他决定参加苗栗县书法比赛,每天下班伏案练习,直到深夜,一个多月后,拿下第一名。此后,书法成了他的另一项专长,楷、行、隶都能如意挥毫,经常有人上门求作。教学30多年来,经常利用早自修、午休、放学零碎时间指导学生书法习作。名师出高徒,今年全国语文竞赛写字组,国小、国中都有他的学生得奖。



蔡孟宇(左2)由校长黄锦荣(右1)带着参加今年全国语文竞赛,得到书法第三名,图为蔡孟宇及爸爸、妈妈与校长合照。(卓兰国小提供)

他不只重视书法,也鼓励校内社团活动,“小学功课压力不大,正是培养兴趣的好时机。”他认为,等孩子上了国、高中,必须专注于课业上,兴趣可以帮他们调剂身心。黄锦荣还鼓励老师多带孩子出外比赛,希望能让孩子具备竞争力。



卓兰国小非常重视陪养学生写书法。(卓兰国小提供)

比赛是都市孩子司空见惯的事,但对每天快乐上下学的乡下孩子而言,并不能体会外界厮杀的激烈。因此,只要有大小赛事,卓兰国小都会派学生参加,并在“优良榜”上一一记下孩子胜利的冠冕,包含直笛、书法、溜冰、桌球、客语闽南语演说、国语文竞赛、客语歌谣、民俗体育醒狮队等优异表现。

来校第二个学期,他协同家长会恢复“对外比赛奖助学金”,获奖学生每名颁发县级比赛台币1,000元、全国性比赛2,000元,让孩子买文具、增添设备及储蓄等。

山中的孩子不只纯朴,也具资质。赛前的紧张气氛、参赛选手的细心准备、上场时的全神关注、颁发名次的心情、比赛场面等,对他们都是难得的经验,不但开展眼界,还能增添几分自信。



卓兰国小学童在校园中枝叶繁茂的大树底下快乐的嬉戏。(卓兰国小提供)

全台唯一 国小醒狮队上钢索表演

学校在2003年成立醒狮战鼓社,是卓兰国小众多的得奖项目之一。教练黄信玮表示,社团对选手课业、行为都有所要求:成绩不能退步,行为不得无礼或言语粗俗。因为传统醒狮的精神包含了健身、保卫村庄,是喜庆场合的重头戏,孩子必须对自己有所要求,才符合这种精神。

醒狮战鼓社课程分成肌力训练、广东醒狮、战鼓三个部分。学校共有6只狮子、12个战鼓,除了社团时间外、升旗时间也会加强选手练习。卓兰国小单狮组是台湾唯一会上钢索的队伍,难度高、训练不易;比赛时,常获评审青睐拿下冠军。在学会地面狮的喜、怒、哀、乐、惊、疑、探等动作后,老师才会进行上平桩的训练,学校使用的平桩约150公分,离成人使用的平桩只矮了50公分,也是全台国小队伍最高的平桩,上钢索需要胆量,许多孩子跃跃欲试。



卓兰国小单狮组是台湾唯一会上钢索表演的队伍。(卓兰国小提供)



醒狮队学会地面狮的喜、怒、哀、乐、惊、疑、探等动作后,才能站上平桩上做进一步练习。(卓兰国小提供)

黄锦荣认为,读书不是每个人的志向,但兴趣却是一辈子的事,他希望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学习,因此,经营重点为读书与才艺齐头并进。他期盼,孩子未来奔向四方时,累了的那一天,兴趣能帮他们调节生活节奏,让人生的路更长久。

音乐课中的客家念谣

山歌,山歌~哪位有山歌,哪位有山歌?

山歌,山歌~摘茶唱山歌~啊~摘茶唱山歌。

山歌,山歌,一山一山高,那一山一山高。

山歌,山歌,哪位有山歌?

——《哪位有山歌》 刘寿雄作曲

学生以这首《哪位有山歌》参加第六届“全国客语生活学校成果观摩赛”,拿下去年全国“国小高年级及国中客语歌唱组”第二名、今年的第三名。这是音乐老师刘寿雄的自创作品,台中师范音乐组毕业的他,因为找不到适合孩童的客语歌谣,干脆自己动手写。刘寿雄表示,音乐课学生得学习直笛、视谱、练唱,有时还要参加直笛比赛,时间几乎不够用。因此,在平日的音乐课上,他会先让孩子熟悉歌谣旋律,到比赛前两周,再密集训练。



卓兰国小音乐老师刘寿雄在客语歌谣比赛时,采用现场伴奏,包括钢琴、二胡、客家传统乐器(堂鼓、锣、梆子、钹),常拿下好成绩。(卓兰国小提供)

客语歌谣选手宋芳茹最喜欢老师另一首自创歌曲《哪里有山歌》。她说,平常在家里会跟阿婆、阿公练习客家话,她还在弟弟妹妹前面举行“个人演唱会”,虽然经常在笑闹中结束,但客语已经以歌谣方式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插上一脚。

学校客语教学使用苗栗县政府编定教材,罗马、汉语两种拼音皆有注解,因此不会造成老师授课上的混乱,外聘的乡土语言师资很受肯定,没有师资缺乏的问题。师生们也都陆续通过客语能力认证。刘寿雄认为,唯一可惜的是,有些家长不注重乡土语言,虽然老师极力推广,但孩子要花时间练习、参加比赛,还是略有阻力。

晴耕雨读田园乐 校长募款勤

卓兰镇产水果,许多家长是果农。学生傅阡煜家里种水梨、也批发水果,升上五年级后,开始驾驶搬运车,载水梨去工寮分级、包装。批发水果时,妈妈清晨3点带他出门。傅阡煜看着大人挑水果,用客语聊水果,是难得的另类学习。他说,有时会跟哥哥抢着到田里工作,因为跟表哥、堂哥聊天很有趣,可惜,他常抢输,只好随爸爸出门卖水果。



我们都是卓兰人!左起:傅阡煜、校长黄锦荣、李予淳、赖思帆、宋芳茹。(卓兰国小提供)

赖思帆会帮忙剪葡萄,有时边剪边吃,“脖子很酸”。李予淳家里种的是水梨,大人采果、她就负责把水梨放进笼子里,另外,她也做水梨分级包装。家里给的零用钱,她们都存进自己的小扑满里。

“下面用野生的根部,会长的比较壮,上面再看要接新兴、二十世纪、新世纪、日本或梨山的品种,嫁接之后,果子才会甜美。”校长黄锦荣讲起种水果头头是道,原来他是卓兰在地人,小学就到果园帮忙分级包装,上国中后,负责水梨、葡萄的嫁接工作。

这一份在地情让他对这里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关心。当年景山国小面临九二一重建经费尾款不足,师生上课必须将就水泥墙裸露、没贴地板及磁砖的新校舍。时任校长的黄锦荣跑遍桃竹苗,募到480万,顺利完成重建工程,被老师们奉为“超级吸金机”。

接任卓兰国小校长后,遇到百年校庆,他与老师、家长会等协力奔走,募到500万,不只百年校庆活动顺利举行,还为学校增设视听馆、添购图书、整修部分老旧设施。

他表示,九二一地震后,卓兰镇有能力的居民纷纷迁移,加上前两年的金融海啸,募款不像以前容易;2008年暑假,透过亲友介绍旅日校友詹昭枝,捐款千万奖助学金,嘉惠学生。看到孩子、想到自己,对这里深厚的在地感情,是他到处奔走募款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