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水:六尺古巷 懿德流芳

周若水

人气 57
标签: ,

【大纪元9月16日讯】安徽桐城有一条幽静的古巷——“六尺巷”。这条长180多米、宽2米的小巷,历经三百余年的日晖月印、风拂雨沐,更是经久不衰,盛名长负。

铺就这条小巷的,非金非玉。然而,成就了这条小巷的仁德礼让之精神,却远在足金白璧之上。

三百多年前,从这条巷口的南宅,曾经走出了两位盛世父子宰相;走出了两位颇得当朝圣上倚重的父子宰相;走出了两位才高质洁的父子宰相;走出了两位名垂青史、百世流芳的父子宰相。

父亲张英是清圣祖康熙大帝的宰相。康熙四十年,张家与邻居吴家因地界发生了纠纷。张家子弟想依仗在朝为相的张英摆平吴家。于是修书一封送往京城,向张英求援。张英阅罢,知道自己离家在京赴任多年,疏于了对子弟的教育,趁此机会给他们补上一课吧。随即写了一首诗——

“千里捎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快马送回老家安徽桐城。

张家接到张英的诗,顿感惭愧——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哪是我张家之风?真是愧对张家的仁德古训!于是让出了三尺地界。吴家见状,颇为感动——张家身居高位,竟然如此礼让!真是高风亮节。也随着让出了三尺地界。

一条承载着仁德礼让的“六尺巷”形成了。

张英喜玉,从他的儿子们的名字中足以得见——廷瓒、廷玉、廷璐等。

孔子曾以玉比君子之德。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玉之仁,光泽温润,好比君子的仁德之心;玉之义,里外通透,好比君子的表里如一;玉之智,音韵舒扬,好比君子的智慧通达;玉之勇,宁折不弯,好比君子的勇往直前;玉之洁,瑕疵分明,好比君子的正大光明。

张英为官期间,清正廉明,无私无邪。康熙称赞他:“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并为张英在桐城建造的“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真可谓“知臣莫如君”,一语道破张家的宁静淡泊、与世无争的家风与性情。

儿子张廷玉历任大清圣祖康熙、世宗雍正和高宗乾隆三朝重臣,居官五十载,无罪无错、善始善终,实为世上罕见,是清朝唯一一位获“配享太庙”的汉臣,也开了“以文臣得列伯爵之位”的先河。

张廷玉曾先后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充任《明史》、《国史馆》、《清会典》的总纂官。值得一提的是,他以雄浑遒劲的笔力、以生动凝练的语言,纂成的《明史》成为二十四史中自《史记》以来最精彩之作。

张廷玉何以历任大清圣祖康熙、世宗雍正和高宗乾隆三朝重臣,并久任雍正和乾隆两朝的宰相,并能居官五十载,而无罪无错、善始善终?是因为他不仅有似玉的品德,更具如水的智慧。

廷玉好水,其子若霭、若澄、若渟名字中个个带水,可知廷玉好水之深。水无常形,顺势而为,终不改其滋养万物却与万物无争无求之本性。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的胸襟?难怪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正当先父张英赋诗礼让一事盛传于朝野之时,廷玉辞受长子若霭探花郎之事,更掀朝野盛赞张家谦谦君子之澜。

雍正十一年,廷玉长子若霭参加科举考试,被世宗雍正亲定一甲三名探花郎。拆卷后方知若霭是廷玉长子,雍正高兴地遣内侍去通告廷玉前来谢恩。廷玉来到驾前长跪在地:“蒙圣上隆恩,我父子两代世受皇恩在京为官。犬子何德何能得此探花殊荣?想来有多少贫寒子弟,苦读数年,为求报效朝廷,光耀门楣而不得。恳请圣上把此探花授予他人吧。”

雍正为廷玉的真诚恳切所动,遂将探花另授他人,把若霭点为二甲一名。

自古有道是“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廷玉何尝不是大隐之士?

荡荡胸襟,如八月里的淡淡天空,空旷高远;
清清性灵,似三月间的潺潺溪水,清冽可鉴。

身居高位能名利无争,皆因生而为人必要在人间担当所必须担当的责任;
身在朝堂却物我两忘,只为完成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所必须承负的使命。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这句引起康熙大帝关注的廷玉早年的诗句,足见廷玉的对世间万物与功名的心态——

长城虽绵延万里,巍然壮丽,在廷玉的眼里,却是万里皆空;
英雄可传诵百世,亘古流芳,在廷玉的心中,终归一场虚梦。

后人盛赞六尺巷的精神——

六尺古巷传礼让
三朝元老载冰心
桐城一隅灵秀地
盛世两代懿明人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观看古人的心理养生法
心宇:中流砥柱
生命乐活研习 王元甫道德与养生
大纪元读报课程 受家长肯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