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化

中秋记忆缺失:”流氓兔”取代”兔子王”

【大纪元09月22日讯】中秋节来到,济南市民王颖怎么也想不起小时候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了,“节没变,变的是人吧。”。在铺天盖地的“中秋经济”下,对于中秋传统失忆的人,正越来越多,曾经比月饼还重要“兔子王”已不为人所知,拜祭月亮仪式也远去,中国味道已迷失,孩子们似乎对“流氓兔”更感兴趣。

据齐鲁晚报22日报道,距离中秋还有几天时,济南市民王颖已然忙得团团转。中秋晚上的团圆饭,6岁的孩子最想吃的是必胜客,丈夫则盘算着中秋3天的短线游,得买些东西送给公公婆婆,还要想着向自己的父母解释中秋为何不在家呆着非要出去过……

“几十年前,哪有人专门说中秋节怎么过啊,大家都知道。现在不得了,竟然叫‘民俗学’了。”退休多年的马爱奎,是个谙熟传统风俗的“老济南”,当他的肠胃享受不起越来越油腻的月饼时,儿时的过节记忆也变得珍贵起来。

在老济南的中秋风俗中,“兔子王”是比月饼还要重要的物件。在北京被叫做“兔儿爷”的“兔子王”,其实就是兔首人身的泥塑,取意感谢月宫中的玉兔为人间祛病除灾。

“就跟新年卖鞭炮似的,那时候城里主要街道都是卖‘兔子王’的,有的店家在大方桌上搭成台阶,铺上白布,大小、造型不等的‘兔子王’一级级摆上去。”马爱奎说,“那时候送礼,就是一提鲜货篓子、两盒月饼,再加儿只‘兔子王’送给小孩。”而现在“兔子王”早已远去,孩子们似乎对流氓兔更感兴趣。据悉,流氓兔,如棉花糖一样白胖、可爱的造型,搞怪乐观的性格,给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秋节当天,济南人一般要在中午吃饺子,然后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有白天约上亲朋好友游湖赏景的习俗。但在马爱奎的记忆里,中秋的“团圆”全在晚上的拜祭月亮中。

“老济南拜月也简单,就是在条岸上摆上‘兔子王’、香炉,再放些月饼、石榴、苹果的果盘,不过济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拜‘兔子王’的都是女人。拜过之后大家就一起吃供品,月饼是不分男女老幼都必须吃的,而受过祭拜的‘兔子王’也就成了小孩子们最好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