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园地

听懂古典音乐的诀窍

【大纪元2011年11月01日讯】(纽约讯)我常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听古典音乐会或CD唱片时,到底要听什么呢?大多数的人都会说,莫札特的歌剧很好听,能说出歌剧名称、举出自己偏爱的乐段的人也不少。问他为什么喜欢,可能会得到“很好听”之类的回答,如果继续追问为什么好听,他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或是腼腆地含糊回答“旋律很优美”之类的话。作品旋律到底如何优美、怎样形式的优美与好听?这么大的一部作品只有那段旋律优美吗?其它部分呢?能否听见整部作品的细节,及跟得上它的脉动与精神呢?而歌词与故事本身又是如何呢?对一般音乐爱好者,他们可能会认为,音乐本身不就是纯属感官上的享受吗,犯得着需要学习来指引如何聆听吗?

其实如何聆听古典音乐是一门技巧性的学问,真正听懂音乐是需要经过人生的洗练与音乐知识上的学习,而知识则是用来强化聆听享受的程度。

了解作曲家,听懂作品内涵

音乐的欣赏是一种深度的人文素养。在聆听任何作曲家的音乐之前,我建议最好能对作曲家与其时代背景有个概括的了解,可以帮助在聆听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和进入状况,如能懂些基本乐理则可以更好地聆赏。我常跟学生举例,弹奏莫札特的音乐最好能将自己想像成是歌剧中的男、女高音,因为莫札特的音乐非常歌剧性,其旋律性强,容易跟着唱出,这么做有助于领略曲中的独特风格,如他所谱的协奏曲里经常可发现俏皮及诙谐的风格贯穿曲中。

做为一位“音乐神童”的莫札特,也不是没有悲伤及死亡的体验,虽然他的纯真心灵及纯洁的乐念依然流泻于他的音乐之中,只是幼时四射的光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再如此耀眼,毕竟现实生活的压力也让他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在不得志而身心受煎熬之下,更让莫札特培养出音乐的深度及成熟的宗教情操,这在他所谱的一些圣乐,如《加冕弥撒》(Coronation Mass in C)中发挥尽致。在他贫病交加的晚年,他受托一位不知名人士作了《安魂弥撒曲,d小调》(Requiem in d minor),曲子犹如他对自己的灵魂之死做了注解,而这首曲子也成了他最后且未完成的作品,更成为音乐界公认的来自天上的乐音。

绝对音乐,映照心灵之美

听莫札特的曲子如果不听他的歌剧就枉称是忠实乐迷了。莫札特的歌剧,我个人认为《魔笛》(The Magic Flute)是他表现戏剧性最成功的伟大作品,当然它的音乐性更是不再话下。如《魔笛》中第一首的三侍女三重唱,相信对许多人来说应不陌生,我个人非常喜欢,原因无它,纯粹的认为这天籁般的乐音在结构上是非常成功的绝对音乐。

如果从音乐的形式来说,可以区分成指向人性特定情感状态的“标题音乐”与相对的“绝对音乐”,而《魔笛》最有意思之处,就是它每首音乐都是最美的绝对音乐,同时也是最美的标题音乐。所以我个人认为三侍女三重唱是音乐形式中“美”的最高境界。

而聆听歌剧的要件除了乐理、音乐史及作品背景外,对剧中人物所要表达的事物也须稍加研究一番,当然重要的对话、歌词及戏剧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莫札特的作品从早期、中期至晚期,特别是晚期,他似乎倾向把大型曲目“室内乐化”,这在此出歌剧中也展现无疑。我认为这映照出莫札特音乐心灵深处对“美”的憧憬,他在此剧中赋予音乐价值的美感,正是让人对此歌剧百听不厌的最大魔力。

你也能听懂“音乐的结构”

聆听古典音乐或欣赏人文艺术本来就是主观化及个人化的体验。常有人会说古典音乐太艰深、太高尚或太复杂,可大家是否想过古典音乐也曾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呀!就如孔子《论语》中的对话在当时亦是一般的口头对话,而如今却成了艰深的文言文是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懂得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的意思,就如同我们懂得一些音乐的基本术语、乐理及简单的结构,古典音乐也就变得可亲近了。

古典音乐不像一般的流行音乐一样坛花一现,正因为古典乐曲的结构与组织较流行音乐复杂许多,它的价值感高过流行音乐太多,也就需要花点时间去细细品味和研究。如同欣赏一出旷世钜作的文学艺术需要稍具基本文学素养,如果欣赏古典音乐没有一些标准存在,只喜欢听旋律、节奏,却无法欣赏到更深一层的意义──“音乐的结构”,那么在这种层次底下,古典音乐便失去其艺术价值与内涵,听古典音乐变成和听流行音乐没有两样了。

如能了解到“音乐的结构”,那将提升对古典音乐的鉴赏力,更能广泛地“听”和“听懂”不同作曲家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并听出不同年代及不同类型的音乐特点。

要从“音乐喜好者”晋升到听懂“音乐的结构”,其实并不难。只要选一、两首自己喜欢的作品,花点时间研读一些作曲家背景、作曲家本人、音乐的基本结构及一些术语等,然后反复聆听此作品,直到滚瓜烂熟,慢慢就能听懂曲中所想表达的内涵了。因为好的音乐是值得再三品味并经得起考验的!这就是如何听懂古典音乐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