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竹编达人制土砻 找回农技印象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旭昇新北市17日电)在没有电的时代,农家都利用石砻或土砻脱稻壳。制砻师傅欧鸿金火感念当时的勤俭与胼手胝足,遍访耆老后,自己动手制作几乎失传的土砻,让人怀念昔日农庄的真实情境。

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砻间-客家的砻谷与舂米记忆特展”今天揭幕,从事竹编的欧鸿金火,亲自示范“挨砻(磨稻谷)”。他说,6个月的时间终于研究成功,共制作出3个土砻,目前台湾已经相当罕见土砻、石砻。

欧鸿金火接受中央社访问表示,土砻是竹编与红土制作的,在他年约10岁时,虽曾协助家里将稻米谷去壳,但实际上,对于如何制作土砻,毫无经验。

趁着旅游时,他说出心愿,期望亲手做石砻,传承即将消失的农技,凑巧就有附近邻居刚好制作过,欧鸿金火急着向耆老请教技巧与关键技术。

稻米调制的工具种类很多,土砻或石砻主要是用以磨掉稻壳,再用鼓风机除去糟糠。在没有电力的时代,多是以人力推动土砻去壳。

欧鸿金火说,他将红黏土加盐水搅拌,制作成圆形土砻的内部上、下两个底座,再以竹篾编织围筐,以木角条等制作完成。今天许多体验者,将上箩筐的稻谷,经由逆时针方向推拉后,稻谷由漏斗状的的孔流出,变成粗糠。

新北市客家事务局说,旧时农家吃米都以“土砻”自行脱谷壳,砻间兼具“稻米谷去壳的场所”、“贮藏稻谷的处所”等双重角色。“砻间”对现代人是陌生的名词,对早期农业生产却意义重大;希望透过食衣住行,让外界更了解客家文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