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世界级华人富豪的创业史

人气 108
标签: ,

【大纪元2011年03月21日讯】2011年3月10日《福布斯》杂志发布今年全球富豪排行榜,资产上榜门槛为十亿美元 。今年全球首富仍与去年一样是墨西哥的卡洛斯,紧接着是比尔‧盖兹和巴菲特。华人当中有五人跻身世界前一百名富豪,他们是排名第11的香港李嘉诚,资产260亿;排名第23的香港郭炳江、郭炳联兄弟,资产200亿;第28名香港李兆基,190亿;第61名马来西亚郭鹤年,125亿;与排名100名的香港郑裕彤,资产90亿。中国大陆与台湾无人列名百名内,唯有大陆粱稳根名列114, 资产80亿;与台湾王雪红、陈文琪夫妇143名,资产68亿。让我们盘点这些替华人露脸、纵横商场的华人企业家们的发家史,其中刻苦的精神与超凡的睿智值得众人学习。

华人首富李嘉诚

1928年生于广东潮州的李嘉诚,绰号“李超人”,创立了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长江集团,该集团跨足房地产、能源业、网路业、电讯业、甚至是媒体。《福布斯》表示,在过去1年,李嘉诚资产增加了50亿美元,最令人注目的是近日不断增持系内股份,还斥资1亿美元认购俄铝。

李嘉诚生于书香世家,父为小学校长,祖父为前清秀才。日本侵华期间与家人逃难至香港,未几,父离世,因此辍学就业,年仅12岁。19岁时就己成为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天生做生意天分在这时已经显现。

1950年李嘉诚以7,000美元成立长江塑胶厂,参与当时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胶花贩卖,对于创业的艰辛,他回忆道:“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要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以两个闹钟起床,可说是每天最难过的时刻。”

1958年李嘉诚转型投资地产,并于1971年成立长江实业, 1972年上市股市。他擅于以股票融资,加上当时股市热潮,所以得以以小搏大,在上市的一年内,其土地储备已上升逾20倍,并开始快速累积财富。1987年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能源的股权,并首次登上《富比士》富豪排行榜。1989年进军大陆,并成为香港在中国大陆的最大投资者,拥有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

做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李嘉诚多方回馈社会,多次出资办学。2008年汶川大地震,李嘉诚共计捐款1亿3千——》万元人民币。近来日本发生地震与海啸,李嘉诚向日本红十字会捐献了100万美元。

李嘉诚育有二子:李泽钜与李泽楷。截至目前,李嘉诚仅在一些访谈中笼统地谈及未来将把身家均分于两个儿子,包括将在香港主要的上市公司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的权益交给长子李泽钜,将海外私人生意交给次子李泽楷。

不久前李泽楷与影人梁洛施分手并将共同抚养三个稚子的消息令社会错愕,无论这是一个夭折的“灰姑娘”的爱情故事,或是各取所需的钱色交易,均关系着李嘉诚260亿美元的财产走向,和家族的未来影响力,并昭示婚恋与亲子关系在财产分配中永远都是严肃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产巨无霸”郭氏三兄弟

仅次于首富李嘉诚的华人富豪为香港新鸿基郭氏三兄弟:郭炳联、郭炳湘与郭炳江。

香港新鸿基地产于1972年由三兄弟之父郭得胜所创,主要从事地产发展和投资,其它业务包括酒店经营、建筑、财务、保险、戏院、货仓、制衣、公共运输和电讯等。之后发展成新鸿基集团,并由郭氏三兄弟接掌,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在中国大陆、美国旧金山市及加拿大也拥有不少的投资。

郭得胜原籍广东,早年经营杂货批发,战后移居香港。1952年设立进出口公司,专营洋货批发。后来取得日本Y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当时正值香港制衣业兴隆,生意源源不断,使他一举夺得“洋杂大王”的称号。1958年,郭得胜与好友李兆基、冯景禧合伙进军地产业,随后创办新鸿基地产公司,郭得胜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冯景禧任副主席。并于80年代发展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五虎将之一。1987年新鸿基与信和集团合作,兴建了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 ——中环广场。

1990年郭得胜因心脏病复发去世,新鸿基地产掌舵的成了郭家第二代。长子郭炳湘出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老二郭炳江和老三郭炳联则出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

1992年底,新鸿基地产市值超越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地产,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堪称“地产巨无霸”。新鸿基地产在内地的投资项目包括:北京王府井的新东安市场、方庄的新城市广场,上海的中环广场等。除此之外,新鸿基集团还积极投入酒店、交通、电讯、金融等多元化经营,被市场公认为子承父业最成功的家族企业。

“地产奇才”李兆基

李兆基1928年生于广东,香港地产发展商,恒基兆业、中华煤气主席、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其190亿美元的资产,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8名。

李兆基是典型白手起家致富的港人成功传奇,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年少时已显露经营天赋,出掌家族金铺银号要职,甚得其父器重。20岁便只身闯荡香港,缔造恒基地产王国。及后,李兆基因生意关系而需要在年中来往港澳多次。1948年,年轻的李兆基才20岁,便辞别了父母,离开顺德只身前往香港发展。

1958年,李兆基和好友八人合组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公司开办后,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1963年,他与冯景禧、郭得胜携手,另组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经营地产及金融投资,被誉为当时的地产“三剑侠”。

1975年,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取得足够的土地来建房决非易事。李兆基以收购旧楼然后拆建的方式增加土地储备,由于绝大部分旧楼在市区,故发展潜力十分惊人,使他迅速积累财富。投身地产界三十多年来,他兴建楼宇达数百幢之多,为此获得“地产奇才”、“地产钜子”的美誉。时至今日,恒基地产已成为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内地亦有庞大之土地储备。

对于自己的成功之道,李兆基曾说: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方能先别人一步。谈到个人财富问题,李兆基则推崇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为做人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亚洲糖王”“酒店大王”郭鹤年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限于此。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如今尽管年已80余,也达到事业顶峰,但郭鹤年对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仍然奋斗不懈。其125亿资产,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61名。

1923年生的郭鹤年祖籍福建福州。其父郭钦鉴早年从中国来到马来西亚谋生,曾当过店员,开过咖啡店,其后创办东升公司, 转营米粮及糖的生意。

郭鹤年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成毕业后,便给经营白糖及米粮买卖生意的父亲做帮手。1948年,25岁的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了主营轮船航运的船务公司,这成为他的创业之始。创立公司不久,父亲郭钦鉴病故。郭家决议组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并一致推举博学多才的郭鹤年出任公司董事长。就这样,年轻的郭鹤年正式成为家族“掌门人”。

为进一步发展事业,郭鹤年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并学习商务知识。在伦敦,他对糖业的经营做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也了如指掌。

回到马来西亚后,郭鹤年创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家制糖厂。他看准时机,迅速建立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销售网,形成“原料-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他顺利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开垦成甘蔗种植园,大大增加了原料来源。

他大胆决策,赶在世界糖价上升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并投资糖期货贸易。因而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他日后扩大经营提供了资金保证。郭鹤年的郭氏兄弟公司不但掌握了大马糖业市场的80%,垄断马来西亚市场,而且通过多边贸易,每年控制的食糖总量达150万吨左右,约占当时国际糖业市场 的10%,赢得“亚洲糖王”之名。

在挖到了糖业这第一桶金之后,郭鹤年并没有止步。1971年,与友人在新加坡创立香格里拉酒店,之后,先后在吉隆坡、曼谷、汉城、香港、北京等大城市兴建、经营酒店,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打造香格里拉酒店品牌。

郭鹤年在其他方面的经营也非常出色。到20世纪80年代,郭氏集团除在马来西亚拥有众多企业外,在新加坡、泰国、中国、印尼、斐济和澳大利亚等地也打下一片天。郭氏集团经营的业务极为多样化,涵盖糖业、粮食、工业、种植、航运、矿产、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保险、证券、建筑等行业,几乎无所不包。

郭鹤年不喜抛头露面,不爱宣传招摇,也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且生活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处处体现出他那地道的绅士风度。 他不追求虚名,非常务实,讲话言简意赅,做事踏踏实实。虽然他与马、新两国许多要人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但极少出入政界,维持着一种低调的作风。

“珠宝大王”郑裕彤

香港富豪郑裕彤,横跨珠宝和地产两界,而且做得都一样出色。在他旗下的香港新世界集团更是集酒店、房地产、黄金珠宝业等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跨国集团。其其90亿资产,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00名。

1925年出生的郑裕彤,广东顺德人。父亲是广州的绸缎商人,与黄金商人周至元是同乡兼好友。郑裕彤只读过小学,在1938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便辍学到澳门其未来岳父周至元的周大福珠宝金行打工,1943年与周翠英结婚,并在1956年继承了周大福。

当时香港的金铺数不胜数,竞争十分激烈。考虑到一般金铺的黄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郑裕彤决定首创推出四条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较三条九金(即99.9%)含金量更高,虽然立即顾客盈门,可也付出了代价,每卖出一两金,都要亏几十块。但郑裕彤却力排众议,他认为,这是一种免费广告,亏就是赚,虽然成本一定会高出几十万。但权当把这几十万当做广告费。过了两年,果然不用做宣传,周大福铸造的金饰各家店都争相取货。九九九九金的成功,既为周大福带来丰厚的盈利,更为他带来良好的信誉。

在盈利的同时,为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他在1960年将珠宝行改成“周大福有限公司”,将一部分股份派分给那些多年以来为公 司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职员,使公司的效益和职工的利益直接挂上了钩,大家更加同心协力地为公司赚钱,结果当年公司的盈利就达到了500万港元!

1964年郑裕彤又在南非购入一间拥有De Beers钻石石胚牌照的公司,进口钻石到香港。此后又购得了多张De Beers牌照,成了香港最大的钻石商。从此周大福黄金、钻石两瓣“通吃”,高峰期更包揽全港钻石入口量三成,而他也赢得“珠宝大王”称号。

经营珠宝业的成功,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郑裕彤成为香港实业界的知名人物。然而,当人们还在把他看作一个珠宝商的时候,郑裕彤已经不动声色地杀进了房地产 业。

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内地,投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 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郑裕彤曾就自己的投资心得说:“投资很难从最低点时购入,最高点时放出……总之,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低潮时购入,总不会错到哪。”

很长一段时间,港人包括传媒为郑裕彤在香港富豪榜上的确切位置颇费了些口舌,郑裕彤本人不以为然:“大哥三怎么样,大哥四又如何?……财富多了这么过,少也这么过。只要是够子女读书,够家中大小两餐,足矣。你今天许诺将整个汇丰银行给我,又 有什么用呢?得个‘看’罢了。”

多年来,郑裕彤创下的业绩,早已传为佳话,他以自己60年勤奋进取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心“诚、体、勤”是成功的不败原理。

相关新闻
硅谷150大科技主管富豪榜 三华人上榜
菲国两华人入选富比世富豪排行榜
全球华人富豪五百强 三成祖籍粤浙
全球华人富豪 港澳台包揽前十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