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

金璇:世界经济是不是走到尽头了?

【大纪元2011年09月08日讯】前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日前发表一篇文章,财经网翻译的标题是《世界经济离则死合则生》。关于“合”,布朗先生提出的建议是这样的:重新恢复G20增长协议,增加一个更广泛也更深入的议程:中国应当同意提升家庭支出和消费品进口;印度应当开放市场以使贫苦民众受惠于廉价进口商品;欧美则应当提升竞争力以增加出口。

布朗提出的“离则死”,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前几日笔者在大纪元写过一篇文章,叫《全球化的骗局》,介绍了一个个人观点:全球化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而不是世界各国的全球化;而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结果,是造成了各国经济的不平衡与互相依赖。这种不平衡换句话说,就是中美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经济都像有问题的航空母舰一样了,不能自立在海洋上。世界各经济体的命脉好像都出现了阻滞,唯有跨国公司的脉动还算有节奏,整体上看却也是在萎缩中。

而“合则生”之“合”,听起来似乎比较理想化。在困难时期,各国的保护主义就抬头,历史上如此,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一点已经表现的很充分。毕竟各国利益不同。再看看布朗先生具体的提议,就觉得这个“合”更加难了。

首先看中国需要做什么来“合”世界经济的需要。布朗先生认为中国应当同意提升家庭支出和消费品进口。笔者过去撰文分析过中国的消费为什么提升上不去。简略的讲,社会上大多数的人,生活处于消费不足或者严重不足状态。要提高家庭支出,就需要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要增加他们的收入,就需要有社会深层次的变革。而这件事情是被铁拳般强力阻止的。消费品进口也是一样。奢侈品的进口越来越多,但是布朗先生指的应该是大宗消费品的进口。这些消费品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以前,当然进口量也很难提升。

其次看欧美。对印度的情况不了解,就不谈印度了。欧美需要提升竞争力增加出口。如何提升竞争力?降低生活水准吗?不把劳动力成本降低到与新兴国家相比较,也能够有竞争力的水平,竞争力是很难提高的,毕竟苹果这样的公司不可多得。出口到哪里去也是一个问题。既然要中国提升进口,那么是不是要出口到中国这样的国家呢?虽然现在美国人感到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要离开中国。但是中国的大众还是远远消费不起美国的产品。中国自己的工厂都困难,如果还大量进口消费品,又有能力消费多久呢?

所以虽然说跨国公司纵横驰骋的结果,把各国经济折腾的左歪右倒,但是这些国家并非可以互相依靠着站稳。他们互相靠不上。按照这个模式,似乎看不到既帮本国又帮他国的办法。而且看看现实,也没有发现哪个国家不是捉襟见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克服自己去帮助他国。

这是说无法“合”。那么如果各国突然超越自己的局限,“合”起来了,是否就能够“生”呢?纵观布朗先生谈的“合”,不外乎是让中国和印度多进口,让欧美多出口。中短期看,欧美多出口无疑能生,可是中国和印度如何能靠着多进口就生呢?如果中国和印度不能多出口,他们又哪来的能力持续的大量进口呢?而欧美的生,也就难以长久了。

自由市场在当今象征着先进的经济模式。在自由市场里面,人类互相竞争,用经济的形式互相残杀。在互相的金钱杀戮中,冀望着创造永远的繁荣,听起来像是缘木求鱼。布朗先生说的“生”,好像开始显现出越来越遥远了。

新兴市场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我想是因为欧美的资本家们勤奋地把本国市场占领了之后,发现需要新的市场,否则经济就无法增长,而且还会衰退,于是开发落后国家的市场来满足生产机器高速运转的需要。也就数十年时间,新兴市场又已经饱和了,于是欧美国家的经济就遇到重挫。当然作为地球村,一损俱损,新兴市场国家也同时遇挫。不过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遇挫看作是欧美经济触礁的后果,可能不对。尤其是中国,虽然采用了一些市场经济的形式,可是社会文化本质上却不是与市场经济相配衬的一整套,所以其经济体内部就没有平衡过。

本来因为金融问题还是浮在面上,让人不是一眼看到市场的容纳量的问题。布朗先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拨开了附在上面的金融泡沫,让人看清了问题的实质还是市场问题。一个100多年以前资本主义就遇到的问题。现在还是根本上存在。过去还有新兴市场做扩容的空间,现在就没有招儿了。

这个没有新的市场就要死的世界经济,哪里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