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重德修身 漫谈古代家训

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庭训、家教,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德和品质教育。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

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其撰写者以其人生经验,以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各种形式,谆谆教诲后世子孙。许多传世家训影响后代深远。

《颜氏家训》

据考证,家训于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周文王四子周公旦首开中国传统家训之先河。至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则被认为是中国仕宦家训真正成熟的标志。

北齐士族颜之推,山东琅琊临沂人,曾在北齐和周做官。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他结合自己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下洋洋洒洒七卷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质而明, 详而要,平而不诡”,不仅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而且讲如何为学,反对高论空谈,不务实际的风气,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文学、训诂、文字、音韵、民俗、社会、伦理、教育等,反映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

读圣贤书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并非是为了做官富贵。颜之推在“教子”篇里提到,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孩子讲鲜卑语和弹琵琶,还很得意孩子能“伏事公卿,无不宠爱”,颜之推对此表示深恶痛绝。

这部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被传诵不息,受到各界推崇。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著名政治家颜杲卿。

古代家训体现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家训尽管涉及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是围绕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展开的。

北宋名臣司马光所着《家范》,广泛收集了治家有方的实例,系统阐述家庭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处世之道,被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司马光认为,儒家所提倡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家是本、是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家庭事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以儒家之道为依据,义理精微,涉及读书修身、敬业、重贤、尊老爱幼、治家理财、人伦之道、处世之道等多方面,“敦厚而委曲,习而行之,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士君子之行矣”。

南宋大儒朱熹撰《朱熹家训》,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家训中首先强调“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再外围是“睦族”,体现了儒家经典《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清初朱柏庐所作《朱子治家格言》,亦名《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是《朱子家训》中传诵很广两句话。

清朝曾国藩,以“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为座右铭,虽在朝为官,权倾一时,却经常关心家人的生活教养情况,常以家书关照、培育子弟的道德伦理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训”作为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文字纪录,是留给后人的一大笔宝贵文化遗产。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以“重德修身”为核心内容的古代家训中也得到了发扬和传承。@*